大家畅所欲言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国际环境更为严峻复杂;传统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去产能去库存任务艰巨;新兴产业的培育初见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股票市场博动可能会对经济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逐步转向提高效率和创新驱动为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深化改革中进行调整。
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新常态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成强*之末,“涸泽而渔”的心态若不抛弃,失去的将不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良机,还将失去民心。
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经济新常态面临阵痛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中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四大阵痛:1、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2、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3、房地产调整阵痛;4、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
新常态,新心态。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摒弃以往的浮躁心态、增强信心顺势而为才能闲庭信步,保持高质量、平衡、可持续发展。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换。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国内很多经济学者试图从理论和未来宏观政策的层面论述中国经济出现的这种“新常态”。
炒房、炒煤、炒地、炒钢……新常态下,昔日这些疯狂的、畸形的“炒”字诀在新常态下将难有空间。在“不再搞大水漫灌”调控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包括日益崛起的新兴产业,都须认识到回归理性发展的重要性。“天上掉馅饼”的一夜暴富神话已经绝迹,继续沿用以往的思维思想做生意、搞经营、进行投资创办企业,是走不远、搞不好的。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去做实业、搞实体、抓技术革新,才是发展之道。
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新常态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习*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习*说,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表面上上看增长速度的放缓,其实质是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需要一定的经济速度作为基础,当然我们不能把经济排得过高,但是不能以经济任意放手,所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对我们长远的立以来讲非常重要。
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新常态”在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现实问题和未来挑战的清醒认识中、在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现实机遇的从容把握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使命的担当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实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降至中高速,当然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之一。不过,如果我们被减速“一叶障目”,看不到其背后发生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便难以全面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我们已反复指出,在中国,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意味着我们对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增长方式的摆脱,意味着对质量、效益、创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简言之,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浴火重生”。
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事实上,自2010年中国GDP规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自2010年至2012年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年至2013年,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
习*提出的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蕴含多个政策寓意:一是经济增速正式告别8%的快速增长,潜在增长率在2020年前后回落至7.5%左右;二是宏观政策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如果经济增速在7.2%以上的合理区间,不会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措施;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出口让位于国内消费,创新驱动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成败的胜负手;四是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使命的同时,强力扶持服务业,经济结构避重就轻;五是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控制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优于经济增长本身。
当我们说新常态开拓了通往新繁荣的康庄大道,那也指的是,它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为我们的新飞跃提供了新的要素、条件、方法和环境——机遇要变成现实,还有待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完成转方式、调结构、谋创新的历史任务。因此,“引领新常态”,应当成为我们在新常态下的主动行为。所谓“引领”者,改革和创新之谓也。
深化改革是适应新常态、重塑新动力的根本途径。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入手,形成改革和发展的良性互动。
“新常态”的理念在政策层面得到贯彻,几乎意味着面对当前经济下滑的压力,管理层绝不会轻易启动以前动辄救市的模式,容忍、甚至听任经济下行可能引发的一些风险,比如企业债务和房地产泡沫。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消化以前刺激政策遗留的产能过剩、债务杠杆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确极为痛苦,但这是倒逼中国走上真正的改革正道,推动经济转型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们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整个中国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才能引领新常态。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一、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六大新机遇:
1、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城市群今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主平台,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从这个角度上说,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城市群的竞争。
2、经济服务化 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上升,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3、发展低碳化 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色低碳经济机遇。
4、产业高端化 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中国应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5、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引擎。
6、经营国际化 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2014年,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约高出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习*总书记针对“一带一路”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提出了“四化”(即投资自由化、贸易市场化、金融国际化、行政法治化),这“五通”和“四化”在精神上互通款曲,充分说明了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新常态下我国全球战略主要支柱。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新常态带来发展机遇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