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组 王冉 关于上海创建科创中心城市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王冉发布于:2017-11-09 17:55:55

请大家畅所欲言

点赞 (0) 回复
9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温健发布于:2017-11-09 18:25:19
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已基本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新颖的创新投融资体系。这种制度优势正在发力,并将在未来几年更加凸显。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2F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王冉发布于:2017-11-09 18:25:34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曹慧发布于:2017-11-09 18:25:41
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迈向世界前列,培育和树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互联网+”快速催生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创新创业呈现大众化、低门槛、高活跃度特征。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要牢牢把握这场千载难逢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郭家红发布于:2017-11-09 18:25:45
此时此地的开放,内涵已有了深化。它不只是简单的开放型经济,也不只是向各类主体开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泽发布于:2017-11-09 18:25:47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今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从时间标尺上衡量,其效应可能辐射未来30年甚至更久。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定位,也是上海突破自身瓶颈、重构动力的根本举措。1621104洪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睿婕发布于:2017-11-09 18:25:55

全面创新试验的推进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引力波。”葛培健向记者具体解释道,一是有助于张江牵引带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加快科技经济的融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落地为张江园区提升了创新服务新能级。以强大的原始创新力为支撑,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创新资源的互通,形成创新服务的品牌模式。三是外资创投管理的简化,将为科创中心加快离岸创新的探索打开新格局。通过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完善外资创投机构管理制度,简化管理流程,鼓励外资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形成更加广泛的创新格局,积极响应“引进来、走出去”。四是完善普惠税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了新动能。通过普惠税制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氛围,降低创新创业的风险,提振社会大众创业的热情和信心。五是探索股权托管交易市场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了孵化器。积极发挥科创板的作用,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供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募投管退的便捷通道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7F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王冉发布于:2017-11-09 18:26:04
。我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郭家红发布于:2017-11-09 18:26:20
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泽发布于:2017-11-09 18:26:20
不创新,上海就没有出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温健发布于:2017-11-09 18:26:21
除了已有的知识密集产业优势外,指数显示,上海已基本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金融对于上海创新的支持力度开始体现,人均私人股权投资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列第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睿婕发布于:2017-11-09 18:26:25

在土壤方面,上海虽然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但这种开放更多的是对国际市场开放,对国内的开放特别是对底层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略显不足。弄堂文化和白领文化、小资情调交织形成了一种相对保守、安于现状的文化形态,在这种背景下上海缺乏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2F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王冉发布于:2017-11-09 18:26:50
同时,大量上海企业在硅谷等地设立了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曹慧发布于:2017-11-09 18:26:51
要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方针以及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目标紧密结合。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泽发布于:2017-11-09 18:26:55
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是习*总书记去年5月在沪考察时,对上海提出的发展定位和工作要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温健发布于:2017-11-09 18:27:00
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泽发布于:2017-11-09 18:27:3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要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温健发布于:2017-11-09 18:27:30
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依托张江地区已形成的大科学设施基础,加快上海光源线站工程、蛋白质科学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转化医学等大设施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布局,积极争取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长期观测网、国家聚变能源装置等新一批大设施落户上海,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睿婕发布于:2017-11-09 18:27:58

上海将深入开展六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着力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行政干预。二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高效机制。三是完善激励创新的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尊重知识、尊重创新、让创新主体获益的股权激励、收益分配等制度。四是健全企业主体的创新投入机制,发挥金融财税政策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放大作用。五是建立积极灵活的创新人才发展制度,形成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六是构建跨境融合的开放合作新机制,营造更加适应于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环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温健发布于:2017-11-09 18:28:00
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依托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上海交通大学张江校区,重点推动复旦大学建设微纳电子、新药创制等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重点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前沿物理、代谢与发育科学等国际前沿科学中心。推动同济大学建设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中美合作干细胞医学研究中心。发挥上海科技大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物质、生命、信息等领域特色研究机构建设,开展系统材料工程、定制量子材料、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药发现、抗体药物等特色创新研究,建设科研、教育、创业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发挥中科院在沪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推动中科院按规定建设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机构。大力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沪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着力增强上海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和辐射全国的能力,并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泽发布于:2017-11-09 18:28:01
知识化和全球化这两大趋势正在重构全球科技与经济版图。以研究跨国研发体系著称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表示,纽约、伦敦、东京、首尔等已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规划,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性节点城市正成为大国转变发展模式、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1F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王冉发布于:2017-11-09 18:28:01
建设科创中心,上海将从四个层面推进:第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们将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大型研究基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曹慧发布于:2017-11-09 18:28:14
把科技创新摆在上海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予以布局谋划。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3F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王冉发布于:2017-11-09 18:28:31
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打造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合研究中心和创新型大学,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努力在一些交叉前沿领域成为创新源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泽发布于:2017-11-09 18:28:39
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万看来,未来10年至20年,全球范围内将可能发生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随着创新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将伴随着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出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曹慧发布于:2017-11-09 18:29:04
充分利用上海在历史中积淀和形成的综合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等优势保障科技创新的持续繁荣;同时,用科技创新的持续繁荣提升国际经济中心的内涵和质量、拓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增强国际贸易中心的能级、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中心与“四个中心”的良性互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泽发布于:2017-11-09 18:29:11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既是上海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一种历史性责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7F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王冉发布于:2017-11-09 18:29:13
 第二,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提供更专业、更便利的综合服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温健发布于:2017-11-09 18:29:17
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基础科学领域,由国家科学中心在国家支持和预研究基础上,发起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计划,开展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科学家自由探索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实现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重大原创性突破,为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9F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王冉发布于:2017-11-09 18:29:44
第三,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我们将选择创新资源集中、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张江、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和临港等六个区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更聚焦的政策,实行更开放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努力把这些区域建设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洪泽发布于:2017-11-09 18:29:45
事实上,除了用全球视野观察,上海必须立足国家转型发展的大势。当前,我国已告别赶超式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要适应新常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的切换,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 9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