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关于生态文明有何想法,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态文明要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放在首位,要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变化、信息交换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要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在维持自然界在生产的基础上考虑到经济的再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步的发展。
生态科技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坚持走生态科技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体现在环境生态,也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优化的意愿和渴望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心。因而心中常怀生态环境建设之心的人,其内心也不会愿意污浊自己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与自然这两个系统的交互过程、交互线上的动态平衡的点为中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路径首先要利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尤其要利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其中包括互联网、互感网、智能网,以最少的物质能量耗费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对大自然作用的自身行为的反思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也表明了人类主宰自然的过激想法已经过时,而是心平静和的与自然“谈判、和好”,如当今的时代主题“自由与和平”,人类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要求就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也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改变经济唯GDP论的增长模式,停止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氛围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指示,相信在其领导下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好
荀子《王制篇》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这种“谨其时禁”的思想明显地表现出“爱物”即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荀子的观点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基础,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提出了种际公平的战略思想,这也是我们当今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但自 20 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保护被动于经济发展。荀子“谨其时禁”的思想无疑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最好的战略指引。
生态文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源于环保,又高于环保,环保是生态文明的主阵地,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生态文明,贵在创新,成在持久,重在建设。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优化国土开发,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制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荀子“天行有常,开源节流,谨其时禁,王法赋政”的生态哲学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荀子丰富深邃的生态哲学思想不但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人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们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们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 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们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在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开始发展“千村计划”在贵阳市的各个村落安装太阳能LED路灯,达到节能进啊拍,低碳生态的目的。这就是在城市的规划改造中发展生态文明,同时也培养了农民群众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认识。 1621206
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在社会生活中,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生存危机的日益深重,人们的生态意识日渐增强,表现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极度忧虑、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主体给以强烈的谴责及要求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日趋强烈。客观而论,因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发达国家的整体生态意识、生态环境状况远优于发展中国家,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更为艰巨、更为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