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你所想 积极讨论啦
建设科创中心需深刻认识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全球视野思考问题、参与国际竞争,既要在尊重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也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上海实际的路子,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如何发挥好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应有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有效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驱动力,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上海创新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
市政府有关部门广泛听取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各方意见,开展政策实施评估,进一步优化土地支持政策,允许工业、研发总部用地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开发强度;允许园区平台长期持有物业
采取先租后售的方式向高新技术和“四新”企业提供产业用房,并明确租售比例;鼓励园区租赁住房建设,促进园区向城区转变,真正实现产城融合
鼓励土地集约复合利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给予土地价款支持政策;通过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确保园区平台支持政策落地。
但在土地资源紧约束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布局现有建设用地来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已是当务之急
众所周知,上海是我国科技人才、科技水平、科技配套能力、科技与海外交往等实力最雄厚的地方,中央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交给上海,是对上海的极大信任。
由此所表现来的都市运行,可以带来高密度的能量流动,这种能量流动,必然伴随有相当能级的科技因素和可开发的潜在的科技发展因素。
亟需通过创新土地管理政策、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等,为科创中心建设积极搭建科技创新载体,营造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氛围。
说实话,许多人并不看好上海的创新。其理由是,上海无论在创新型企业的活跃度,还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度方面,近年似乎都有衰退之势;与深圳甚至北京相比,上海的社会风气似乎也趋于保守。
对于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而言,较难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如何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打造综合性众创空间等,将是创新优化未来科创中心建设用地政策的着力点。
综观实践案例,政策适用主体主要是市属国有企业集团,而且以往的园区均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后期运营管理能力较薄弱,入驻企业也比较杂乱
被反复拿来说的一件事,是上海错过了“BAT”。由于种种原因,互联网三巨头都与上海擦身而过,这令许多人至今耿耿于怀。而除此之外,近年引领创新风潮的华为、小米等新兴巨头,也都不在上海。
不断放开政策适用主体和范围,保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共同参与到科技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尤其是对具有科创产业资源集成能力的资源集成商
二是科技创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正向世界的中心舞台迈进,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支持未来发展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就需要科技创新。上海应当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人才比较集聚,综合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法治环境比较健全,金融资本相对汇聚……这些都是上海经过时间检验,并得到公认的基础。科创中心不是一个单项,它考验的是城市施展“组合拳”的能力。与之对表,上海的“创新结构”称得上比较完备。
建议进一步扩大用地类型,尤其是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将传统的科研用地纳入到新政范围。推进土地政策创新,强调土地综合开发以产业转型、用地节约、环境优化
其次,与人口的生产生活密度相对高的特点相关联,上海所配置的各类资本和资源数量密度也相对高,所承载的物理数量和与之伴随的科技因素密度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