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要求
1、观影时间超过影片总时长90%(以易班后台显示的观看时长为准),观影后进入此话题评论区实名(学号+姓名)发表300字以上的观影体会视为有效参评。
2、发表的观影体会要求原创,为自己观看影片后真实的所思所感,内容积极向上,对他人有启发,有心理教育意义。参赛内容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取消比赛资格。
3、一经参赛,视为同意主办方对参赛者的作品拥有改编和使用权,主办方可将参赛者的作品用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参赛要求
1、观影时间超过影片总时长90%(以易班后台显示的观看时长为准),观影后进入此话题评论区实名(学号+姓名)发表300字以上的观影体会视为有效参评。
2、发表的观影体会要求原创,为自己观看影片后真实的所思所感,内容积极向上,对他人有启发,有心理教育意义。参赛内容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取消比赛资格。
3、一经参赛,视为同意主办方对参赛者的作品拥有改编和使用权,主办方可将参赛者的作品用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2105010413李永豪)这样我们看到了《放牛班的春 天》中学生们的叛逆、反抗和疑问:在影片里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显露无疑,他们在拿老 师做笑料,暗算老师……学生们对老师的轻蔑无视,老师们对学生的不满和强硬,他们只 是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叛逆、堕落的表现。老师和学生选择了对抗,而不是通过真心交 流,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 在这样充斥着邪恶和暴力的氛围中,许多老师都是采取了妥协、默认、忍耐或同流等消极 的态度,而马修的态度是积极的。初来乍到的马修,面对孩子们一贯的恶作剧,并没有像 其他教员那样过激的反应,尽管他也需要吓唬孩子,但他的心中充满了爱。他相信不管是 什么人,他的心灵深处都深埋着善良的种子,尤其是孩子,教育者就是善于将之挥之而出 的那个人。等爸爸的佩皮诺的眼神只有让人更加怜爱;“乐谱是不是间谍的密码?”,孩子 还是那么的天真、好奇.…..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丰富的内心,我们不要苛求孩子都成为我们 心中的那个孩子,他们是大千世界中的叶子,从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真正尊重孩子 原有的特质,让孩子原有的特质更加闪亮。于是,当孩子嘻笑着骂他秃头的时候,当孩子 将他用半生的心血创作的乐谱散落在厕所里随意*的时候,当孩子将墨水瓶砸在他的脸 上的时候,他从来也没有恼羞成怒。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帮助这些孩子掩饰他们的过失,使 他们不至于遭到冰冷的惩罚。他为什么这样做?想讨好这些孩子吗?不是。不严格要求他 们吗?不是。想表现自己的宽容吗?不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池塘底”教养院的非人道的 刻板的教育的霸道粗鲁和苍白无力。校长的“犯规一处罚”的行为主义派的管教方式忽略了 学生的人性的一面,将改造学生的过程单纯的简化为“刺激一反应”的过程。他对人性的看 法过于简化,完全忽视了人的行为异常发生的内在认识、情感、动机、和态度等主观的心 理原因。同样,也忽视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过程在行为矫治中的作用。以为简单而粗暴 的处罚就可以阻止学生们继续捣乱。而他这样做的后果是,招致了学生的怨恨和更多的恶 作剧。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他意识到了 校长”犯错一处罚”的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开始用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方法来对学生进 行管理,同时也注意给学生多一些自尊心。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是受人尊重的,虽然我们有金钱,有朋友,或是处于权威的地 位。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
在一个没有一位老师,懂得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学校里,有一群“坏” 孩子。老师都对孩子们无能为力,所以孩子们就开始捉弄老师,在孩子的恶作剧下,一位老师被伤到了眼睛。直到一位爱好音乐的代课老师马修的来到,马修老师为了更好的认识同学,他让孩子们在纸条上写自己的姓名、年龄、长大后的梦想等。马修老师发觉孩子们很有音乐天赋,就组建一支合唱团,在他的耐心的指导下,大家都有很大的改变。后来马修老师要回去了,孩子们就折一些纸飞机,并在飞机上写自己想对老师说的话,来告别他们喜爱的马修老师。 看完后,我好感动,这位老师相信音乐能改变这群孩子,他不仅让孩子们懂得音乐,而且更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一位好的老师,可以改变一群孩子的人生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老师到去教书,其中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管理制度。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学校的管教,反对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的校长,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试着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让他们的心重新换回希望。故事中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他非常叛逆但从不失去去音乐的爱好,他调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校长善于用强权制度压迫他,被关禁闭最长时间至少为15天,还要干活,这类教师体罚学生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教育的目的,他们在主观意念上是没有目的性的,纯粹是因为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的自然结果,这往往遏制了学生的成长。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在于对于每个孩子;他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用音乐重造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最后校长一败涂地。这也无不体现着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颂的。马修老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真爱,还有就是因为他爱好音乐,可以说是用音乐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的,他们便成了有爱的精灵,纷飞在春的序曲中,有了希望如春天般。而让我最感动的是在快结尾处,老师指挥全班合唱一曲,那个最具天分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神情显得格外落寞。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则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演唱。他的这种用心教育造化了这群放牛班学生的心灵,拯救了放牛班学生也拥有美好的春天。
2112050210李志杰
初始,耳闻这部影片,边便觉是我国的很具年代感的农村解放类的影片,殊不知,竟是法国的教育片,我很是惊讶……
正值青春的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被这部影片触动深远,我渴望成为像影片中的马修老师一般,可使孩子们永远阳光温暖的向上成长着……
“凡是都有可能,永远别说永远”,这句话是马修老师听完孩子们哼的歌后写乐谱的时候说的,多么有哲理的一句话……凡事都有可能,永远别言放弃,未来的路还很长远,我们得拼命向前,不负青春不负己〜
每一颗心灵,都值得被守护。马修老师用一己之力把音乐带进了孩子们心里,用音乐感化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的童年照进了耀眼的光彩,影响了他们的一生……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艰巨,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须以身作则,端言正行。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拯救一群孩子的一生!
观看时,思绪如潮水,感慨千万分,可下笔,语言苍白又无力......
这部影片,赚了我许多眼泪,生命因爱而动听,莫安琦和马修给公爵夫人演奏的那段令我飙泪,他们眼神里的深切含义令我惆怅,台词说莫安琦的眼里有骄傲,宽恕的喜悦……我觉得很贴切。
善良的马修老师被无能的校长辞退,并告知不准在离别时看望孩子们,孩子们纷纷在窗口放出纸飞机上面写了对老师说的话,在音乐的烘托下,我也忍不住了……这是马修老师的努力才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正因为马修老师的出现,这件学校才显得温暖而美好……
这部影片我有太多太多想说的,无论是那个偷校长钱为买热气球的孩子(呼应开头孩子们的梦想),还是那个有暴力倾向的孟冬,亦是那个可爱的男孩贝比诺……一切都有许多许多感慨,但文字却无法表达……
如若感兴趣,可以去欣赏一下,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感觉……一切只有自己体会过才是真实的,力荐。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正是众多优秀好电影中的一部良心剧作,影片拍摄于2004年;在优酷,百度,豆瓣等评分都超过了9.0以上。
电影一开始便充满着萧瑟,落魄音乐家马修在阴郁天来到这所荒郊的‘少管所’塘底。随着镜头的渐进,光线逐渐明亮,第一意外迎接他的是这里最小的孩子星期六佩皮诺。佩皮诺的家人早逝,但小小的孩子心里一直坚定星期六爸爸会回来接他,马修耐心和蔼的跟他交谈,这一切都预示着他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生和光明...
塘底的孩子都是家人头疼的‘问题少年’。父母送他们来此,是希望孩子还可以正常回归,但对孩子而言,是被最亲的人所遗弃放弃...他们自暴自弃,默默的接受校长等一众大人‘监管’的残暴对待,体罚监禁等,在成人眼中他们是‘*’,他们也理所当然的做着各种恶作剧...
马修决心改变这种教育方式,他用爱和音乐唤起了孩子们‘自闭’的内心,用尊重和理解让孩子们找回来信心和差点泯灭的‘良知’。他自知不是救世主,也无力更改一切。只能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尽可能的为孩子们争取人文教育。在他的努力下,一个个狠毒的‘监管’被感动,被同化...从最初出言‘阻止’,到后来的‘协助’,影片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爱会发芽,只要有种子;即使再邪恶的人,内心也有柔软慈善的一幕...映像深刻的两个片段:恶人校长加入踢球行列,站在桌子上放飞纸飞机...
马修是天使,有着真正伟大的人格,即使自己处境在不堪,也不放弃信仰...而恶人校长就是被生活折磨到冷漠无情不苟言笑的我们大众的‘缩影’...他要名,要利,为了这一切,宁肯将人性藏起...他道貌岸然,欺名盗世,为了荣誉,低三下四,只为了维护他所谓的‘体面’和‘地位’。
孩子的心是柔软的,善良是他们的天性。一个好的‘教育者’或‘教育方式’,可以培育出‘伟人’;同样,一个错误的‘教育者’或‘教育态度’,也可以将一个孩子推到犯罪的边缘。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成人的世界和态度是土壤是水分,一个孩子犯了错,一定是教育他的土壤或环境出了问题...
影片的最后,马修被辞退,孩子们用歌声和小飞机为他送别...他的到来是给了孩子们希望,那他的离别是将孩子们的‘希望’传递给了外界...一个伟大的人格从来不会被世人所遗忘,正如最后‘星期六’选择追随马修,他追随的是爱,是‘勇敢者’的‘荣誉见证’。
马修救赎了孩子和‘塘底’,同样,孩子们和‘塘底’也一样成就了马修。即使没有世俗的奖励,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和他所收获的‘孩子的赞颂之歌’和‘传递爱的飞机’,就是马修获得的最高荣誉。
爱的能力-付出和肯定,内心的满足和喜悦才是最大的财富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老师到去教书,其中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管理制度。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学校的管教,反对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的校长,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试着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让他们的心重新换回希望。故事中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他非常叛逆但从不失去去音乐的爱好,他调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校长善于用强权制度压迫他,被关禁闭最长时间至少为15天,还要干活,这类教师体罚学生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教育的目的,他们在主观意念上是没有目的性的,纯粹是因为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的自然结果,这往往遏制了学生的成长。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在于对于每个孩子;他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用音乐重造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最后校长一败涂地。这也无不体现着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颂的。马修老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真爱,还有就是因为他爱好音乐,可以说是用音乐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的,他们便成了有爱的精灵,纷飞在春的序曲中,有了希望如春天般。而让我最感动的是在快结尾处,老师指挥全班合唱一曲,那个最具天分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神情显得格外落寞。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则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演唱。他的这种用心教育造化了这群放牛班学生的心灵,拯救了放牛班学生也拥有美好的春天。
2105010316刘阳
(2005010322田飞龙)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天傍晚,莫翰奇小时候的同学贝比特来看望他。贝比特把马修老师的日记给了他,日记讲了:在一个男生寄宿学校里,有一班问题学生。一名叫蒙斯特马修的人来学校当老师。马修老师认真教学生们,甚至组起了一支乐队,得到了公爵夫人的认可。最终,因为一场大火,被劝退。院长因为体罚学生,也离职了。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马修老师教学生唱歌。马修老师每天晚上,等到学生们睡熟了,开始写歌,白天时教学生唱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修老是用自己的心,融化着每个学生心里的一块冰。他把自己的精力毫无保留的花费在学生身上。他用这样的方法,一次一次消除着自己和每位学生之间的隔阂。他和学生很亲密,还被当作亲人。还有一个情景我也很喜欢:马修老师刚来到学校时,麦神父就被学生刺伤眼睛,院长就要关学生的禁闭。而马修老师却不体罚学生,只是想让做坏事的同学自己承认,可见他费尽了多少心思,想方设法的和同学友好相处。马修老师还为学生,又一次写起了歌。我觉得马修老师特别伟大,能为自己的学生付出一切。面对许多问儿童,他并没有逃避责任和体罚他们。他就像一位英雄,不顾自己,去帮助自己的学生。
今天我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觉得很好看。它讲的主角是马休,马休被一个学校雇用做代课老师。校长有一次让他教合唱团,他发现孩子们大都有音乐天赋,只有两个小孩不会,于是他教他们不停地练习,并且在睡觉前还在练习。其中有一个小孩,他是一个很坏并且时不是就有些恶念的小孩,因此他被关了很多次的禁闭。最后合唱团有马休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赞许。后来马休要离开学校了,当马休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休露出了幸福的笑脸,他后来带走了佩尔诺。皮埃尔后来成为了世界著名指挥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可能你的无意识的一个举动就会伤害一颗弱小的心灵,也可能由于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微笑,问候,给某个孩子带来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给人指明了方向,是希望的光,生命的热忱。所以,如果你选择了当一名教师,就请把爱给你的每一位学生,只有爱能够融化世界的一切坚冰。
2004020125王可妮
这应该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救赎的故事。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从故事的开始便已经昭显。校长对待马修持一副刻板的态度,不难想象他对待学生们更是何种程度的严苛与死板。
一开始,所有的老师都认定这里的每个学生都冥顽不灵,无药可救,他们只想着如何更好地镇压学生,如何防止他们行恶,却从没想过如何矫正他们的行为而向善,又或者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这么做,他们的语言只有“行为一处罚”。
只有马修对改变与拯救他们心怀希望,引导他们行善,他始终以此为目标,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当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从对立走向并立的关系时,信任才会慢慢建立与强化;当老师愿意走进学生的内心去倾听与理解时,救赎才有了希望与起点。
马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伟大教师,是这里所有孩子人生的转折点。这不仅需要勇气与智慧,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当看到他第一次走进闹哄哄的教室被学生联合起来戏耍,仍能树立作为老师的威望;看到他多次目及或亲历学生作恶却仍刻意保护他们,只为不让他们再被处罚禁闭;看到他冒着危险佯装镇定面对一脸凶恶的蒙丹,只为了保护佩皮诺,我就心生敬佩——威严的同时亲善,微渺的同时伟大,他都做到了。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几个学生偷了马修的乐谱手稿,马修虽然生气,但同时也生发出了教学生们歌唱的想法。他曾发誓再也不碰这些乐谱,大概是他曾经在追求音乐梦想中屡屡碰壁,已对此接近心灰意冷。但他仍将它们带在身边,说明心中仍保留着一丝信念与希望。而这些孩子们点燃了他梦想的小小火花,让他重拾梦的光点。所以,不仅是他拯救了孩子们,那些他一直为之努力付出着的孩子们也拯救了他。没有这些孩子,也许他一辈子也不会再碰他热爱着却求不得的音乐。
主角中有个叫莫朗杰的小男孩令我印象深刻,白天受处罚无法加入其他孩子一起唱歌,他便夜晚偷偷进入教室,盯着白天遗留在黑板上的音符,独自吟唱。本以为那群孩子的合唱已经够惊艳了,听了加入莫朗杰独唱的合唱,更惊如天籁,治愈而美好。那些孩子们被老师视为坏得无可救药,却能唱出世间最美的音律。他们的本心并不坏,甚至比那些为人师表的大人要纯粹得多。
我所读出故事中的“救赎”有三条主题,一是亲情,二是音乐,三是信任。虽然这些孩子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形象就是及其顽劣的,但是依然掩盖不住他们或多或少对父母的理解以及对于获取父母关爱的期望。他们对于亲情一直怀抱希望,会为了能定期与父母相见而不去触及关禁闭的惩罚。在这样一个将他们束缚得无比痛苦的“牢笼”里,支撑他们前行的微小力量来自于亲情的渴望。也因为有这份感情的羁绊,他们才非“本性难移”。从蒙丹与莫朗杰的冲突就可以发现,莫朗杰爱他的母亲,不允许任何人侮辱她。而蒙丹对于亲情不屑一顾,狂妄而自以为是。两人下场的大相径庭也表明着,内心保留着对亲情的感念与触动,便不会在孤怜中始终寻恶。
在影片的后半部,孩子们的面貌焕然一新,已经不再是影片刚开始时令我们讨厌的模样。相反,令我们愈加厌恶的是尖酸刻薄的校长。
看到校长在办公室折纸飞机、加入孩子们一起踢球那两幕,一度以为校长真的被孩子们改变了。而看到蒙丹被带走前朝马修露出笑容的那一幕,也一度以为蒙丹被马修改变了。但看到电影结尾,发现两者都依旧是两个对立的极端。校长没有被根本改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的老师逐渐被童心感染,开始站在马修的立场并支持他的教育理念。而蒙丹依旧痛恨管教他的学校和老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在马修的引导下逐渐清楚自己的理想、有情感有温度的孩子们。对于那些有所改变的老师而言,这些拥有纯真童心的孩子就是他们的救赎者;对于那些有所改变的孩子而言,马修就是他们的救赎者。然而也可以看到,并非所有人在遇到对的人的时候都会发生改变,比如蒙丹和校长,但这也侧面说明了,大多数没有太多复杂经历的孩子本心都不坏,在老师眼里哪怕拥有“最恶魔的心”的孩子,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下都可以与老师融洽相处,都可以拥有他们的梦想,都可以拥有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成功。
除此之外,莫朗杰后来的音乐成就与一开始辞职的老师口中“天使的脸,恶魔的心”的形象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好的老师,对于那些被“有经验”的老教师视为“坏学生”的孩子,不应该先入为主形成消极的“刻板印象”,要去寻根求源。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乖乖待在教室做算术题,不是所有人的成功都可以用常规的比较一方能力高下的眼光去衡量。
孩子们很幸运,遇到了马修这样一位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老师;马修也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帮让自己梦想重新开花结果的孩子们。哪怕放牛班最终解散,那日在窗前挥舞起的一双双小手,见证过一场久违的春天。从窗中飞出的一只只纸飞机,见证过一场难平的情谊。
用电影最终的台词“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来结尾,那救赎之音,唱入放牛班每个孩子与老师不止于眼前的每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