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党史故事,快来和大家“易”起分享吧~
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但是,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第一个中译本是在浙江一个小山村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正处在时局大动荡和思想大解放的状态,各种新思潮来势汹涌,冲开了传统的思想禁锢围绕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那几年里知识界先后发生了三次论争。通过三次论争,马克思主义理论脱颖而出,成为新思潮中的主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论争中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逐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授勋仪式,在这些将帅中,有一位特别显眼,那就是中国第一位女——李贞。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壮烈牺牲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磨炼中前进,成长为更加成熟的革命战士。
中国第一位女——李贞,就是这样一位从磨炼中走出来的女英雄。她的人生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艰难而灰暗,反而在奋力拼搏之下,走出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新人生。长征中,她更是承受了巨大的悲痛,顽强的继续战斗,成长为中国第一位女。
一九零八年一月,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这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她的家里仅有两亩薄田,遇上旱涝灾害时,几乎什么都不长。父亲李光田见又是一个女孩,十分失望,连名字都不取了,就叫她“旦娃子”。
父母亲生了六个女孩,一家人就挤在几间茅草房里。冬天,草房四处漏风,一家人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取暖。但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在李贞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天的时候,她们的父亲便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李贞原名叫旦娃子,这是小名。旧社会的女性,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她连一个大名都没有,李贞这个名字还是参军时取的。李贞是旧社会中典型的受害者。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孤儿寡母很难维持生计,李贞的母亲含着泪,把她送给一户姓古的人家当童养媳。以前,生活再苦,都是在亲人身边,但这一次,到陌生的人家,李贞的苦难生活才真正地开始了。那一年,她才六岁。
所谓的童养媳,实际上就是粗使的丫头。打水、砍柴、洗衣、做饭、带孩子……这些都要六岁的她来做。早上她要去打水,盆又大又重,端不动,就要挨打;她要去砍柴,砍了背不动,回来得晚了,也要挨打;她要负责照顾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孩子,背不动把孩子摔着了,更要挨打。
在婆家生活的那些日子,每天过着被公公婆婆打骂的生活,一边干活,一边伺(cì)候大她四岁的“丈夫”。
就这样,在无尽的苦役和打骂中,“旦娃子”度过了苦涩(sè)的童年和少年。熬到了十五六岁。
一九二四年一月,李贞与“丈夫”举行了婚礼,但婚后生活并不融洽(qià)。有的时候,婆婆提出无理的要求,她跟婆婆讲理,丈夫见她不听婆婆的话,抄起棍子就打。
李贞无法忍受在婆家的生活,她觉得生活很绝望,就想到自杀,邻家的刘婆婆劝她说:“旦娃子啊,这就是女人的命啊,女人应该认命啊!”
但李贞不认命,她年轻的心里总是燃烧着反抗命运的火种。
一九二六年的一天晚上,李贞的姐姐悄悄告诉她:“咱们这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呢。
共产党说:人人平等,凭啥咱妇女就得受欺负?咱们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革命?”李贞当时并不能理解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但她从姐姐的话语中能到感受到,“革命”就能使穷人不受压迫,过上好日子。
“旦娃子,跟姐姐一起闹革命吧。”姐姐拉着她的手,她能感受到姐姐激动的情绪。
第二天,姐姐带她到永和区秘密地参加妇女协会。接待她们的同志了解到她是个童养媳之后,当即就同意了,并随手递给她一张表问:“填什么名字呀?”
“旦娃子。”李贞说。十八年了,她一直叫这个名字。
接待的同志拿着笔,望着她:“你姓旦啊?有这个姓吗?”
“你再想想。”那位同志说。
李贞不好意思了,站在一边想啊想。一个词突然闯进她的脑海:忠贞不渝(yú)。这几天,她听有些人说过,忠贞就是忠诚不变,要使穷人过上好日子,不就是要忠贞吗?
于是,她试探着问:“同志,叫李贞行吗?”
接待同志高兴地说:“好名字啊!”边说边在登记表上写下了:李贞。
从此,李贞头也不回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接下来,李贞受到了共产党的教育,渐渐明白了“革命”的真正含义。这位受苦受难的旧社会女性,一听说革命可以使妇女翻身,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一心想脱离苦海的她,就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中去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北伐军进入了浏阳,李贞带领着一批进步妇女搞宣传、做军鞋,为北伐军征兵筹粮,成了永和地区非常有名气的女革命家,同一年的冬天,她被选为永和地区妇联委员。一九二七年三月,李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七年四月,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城乡。许多女共产党被杀害了,敌人还在城墙上悬挂共产党员的尸体。但李贞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她秘密地联系上了几个同志,成立了临时的党支部,继续做地下工作
公款吃喝: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张勇、张震式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式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1948年3月1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耿飚并告中央工委,晋绥分局等电。电报指出:你们只有在宽大机动中大量歼灭敌人,迫使敌人分散配备,才能克服你们遇到的敌人大量集中不利我军歼击的困难问题。你们机动的范围:第一是整个平绥线,第二是北宁线,第三是平承线,第四是平保线。你们主力必须建立向冀热察交界地区及冀东地区作战的计划,但出动的时机与出动兵力的数量应依情况决定。此外你们必须向全体指战员进行在新区工作的策略与政策教育。
李贞勇跳祖师崖:在巍峨连绵的罗霄山脉中,位于浏阳境内的福寿山中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山峰名叫祖师崖。因山峰上有一座古老的庙宇,传说在唐代有一位神仙云游至此,此庙叫祖师庙,这个山峰就叫祖师崖了。 李贞于1908年出生在我们浏阳永和镇,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李贞在白色恐怖相当严重的情况下,组织成立浏阳永和区第一个党支部,开展地下工作。在秋收暴动的影响和支持下,组建了浏东游击队,与地方反动武装和国民党部队展开了殊死战斗。 1927年11月的一个清晨,国民党部队一百多人团团包围了游击队据点。李贞与刘少龄队长决定突围撤退。李贞带领三十四名游击队员和十八条枪,在一个叫十八折的地方又发生了遭遇战,苦战了一天被迫退入福寿山。他们在山中用野果充饥坚持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敌人又增加了兵力进行围剿,还放火烧山。那时李贞已有四个月的身孕,队员们请求把她护送出去。李贞却坚定的说:“不,我哪也不去,大敌当前,临阵退缩,你让我跟组织、跟党怎么交代!”李贞率领战友与敌人又进行了一天的战斗。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作武器。因寡不敌众,最后只剩下李贞和4名游击队员。他们且战且退,退到了祖师崖边。敌人在半山腰嚎叫:“抓活的,抓活的!”李贞高喊:“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活,往下跳!”话音刚落,李贞第一个跳下悬崖,其他队员纷纷跳下……敌人追到峰顶,以为他们全摔死了,也就离开了祖师崖。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贞苏醒后,发现自己躺在血染的草丛中,裤子全被血染湿了,她意识到自己流产了,动弹不得。所幸的是还有两名游击队员因挂在树上保全了性命,搀扶着李贞,走了五六十里的路,才摆脱了敌人的包围,回到了游击队伍中。 这次跳崖,李贞幸运地保住了生命,但身怀四个月的宝宝却因此流产了,直到现在,人们依然在传唱着李贞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