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如何加快推进上海建设成为科创中心城市?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佳明发布于:2017-04-13 19:53:08
第二组成员:组长:陈嘉彤(1562115)组员:刘佳明(1562101)徐迪亚(1562114)吴淑云(1562113)汪闲庭(1562112)师杭歆(1562118)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明确了主攻方向。   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的城市,对全球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影响力、领导力、支配力的城市,是全球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是上海发展服从并服务于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发展的新常态下,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解放和激活创新活力,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化为发展动力”。众所周知,上海是我国科技人才、科技水平、科技配套能力、科技与海外交往等实力最雄厚的地方,中央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交给上海,是对上海的极大信任。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驱动力和难得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催发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际共识。当前,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国际大都市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纽约、伦敦等城市都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例如,美国借助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先发优势,于2012年制定了打造“东部硅谷”的宏伟蓝图,力图使纽约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袖。英国于2010年启动实施“英国科技城”国家战略,试图将东伦敦地区打造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技术中心。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全球城市的难得机遇,在世界经济竞合发展的背景下,要只争朝夕,快马加鞭。   如何建设全球科创中心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和工作要求,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任组长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被列为今年市委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现已由前期研究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课题将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和重大创新举措等进行深入研究。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规划如何作为?   第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是未来上海发展的核心功能,是“四个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二,要借鉴其他全球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优化以人为本的创新空间。例如,中心城聚焦杨浦、徐汇、长宁等高校密集区,致力于集聚科技研发、科技金融、文化创意、创新服务等功能,构建高能级创新引擎,打造高能级核心创新区,并推动漕河泾、市北等园区转型升级。郊区重点对具有较强科技研发基础和成果转化能力的科技商务区如张江、紫竹园等,完善商务、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园区创新生态环境,并充分利用已布局到嘉定、松江、临港的大学与研究机构等资源,推动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科技城建设。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的宜居环境。“家有梧桐,凤凰来栖”。以建设国际人才枢纽为目标,以“低碳、生态、智慧、健康、人文”为标准,打造新型国际化社区,吸引国际国内优秀创新人才的集聚。
点赞 (0) 回复
6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4-14 07:56:00
1562113汪闲庭 第五 支持条件好,影响力大的企业,推动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智能化车间。高度重视标杆性龙头性项目落地示范,进一步形成产业群规模。重点布局方面要加强产能融合项目布局,加快与品牌商业资源合作,导入优质教育购物配套设施。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梳理与产业区对外对内之间,临港南汇新城和产业区需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4-14 07:57:26
1562113汪闲庭 地铁促进科创城市。  未来网络发展需求,第一需求是城市交通一体化,智能灵敏需求。地铁在公共交通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城市交通一体化将逐步形成;第二,需求未来网络压力大,安全管控需求大。未来高峰客流量大持续时间长,换乘客流集中,节假日突发客流显著,对运营计划安排,乘客服务提出更高管理需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产生大客流风险。一个是人民广场站,还有世纪大道,未来随着网络扩大,换乘枢纽压力也是比较大。第三,社会管理体量大。未来网络我们的设备进一步加大,新老系统并存,设备维修模式多样化,对系统稳定性,设施设备维护难度更加高。现在上海地铁4000辆,2020年要达到七千辆车。第四,乘客需求多样化。对综合服务有更高需求,未来地铁不光是单一出行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综合载体,需要在文化传媒、广告、信息发布、乘坐体验等方面满足客户需求,以提升乘客乘坐多元性。第五,环保要求高。随着上海地铁网络规模发展,运营能耗水平加大,逐渐变成城市耗能大户,地铁虽然比较环保但是仍有不足,将来将推动城市网络交通二次节能工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4-14 07:57:46
1562113汪闲庭   地铁+高速承载传出系统,将地铁控制中心,车站,停车厂,隧搭建智能信息技术网。   高速数据网服务于地铁运营的管理生产和需求,传统是服务于轨道交通各方面需求,WIFI承载在线检测,移动简讯点还承载乘客上网业务,通过两个网整合互通互用构建地铁+高速承载。第二是地铁+大数据管控。通过地铁+大数据管控探索,以数据化运营为基础,提炼核心知识引导改革创新,支持科学决策,构建数据分析管理能力,提升水平。我们将高清视频监控运用轨道交通,实现对地铁出入口,站厅、站台监控,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得出客流状况,优化列车调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4-14 07:58:03
1562113汪闲庭 地铁+三维数字模型,通过地铁加三维数字模型探索地铁全生命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组织维护,构建能力,实现可视化管理。这个技术是面向地铁全声明周期,工程信息集成共享管理载体,有效辅助建筑工程领域信息交互工作,从质量,安全,成本进度,多个维度提升地铁运营管理水平,实现地铁全生命周期关键。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4-14 07:58:23
1562113汪闲庭 地铁+物联网应用,通过探索以运营列车为核心,面向运营线路中所有核心,通过对轨道、交通、桥梁、综合监控等设施设备进行在线检测监控,构成智能化检测能力,保证设备安全。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针对系统自身特征优化,为提升轨道交通设备安全性提供保障。地铁+物联网案例,我们开发了一个列车智能检测以及运维系统,通过对空调状态,电压电器状态,平衡数据和设备信息进行在线检测,服务于列车管理和应急维护以及维护管理,使我们的设备维修逐步向计划向状态过度,降低运维成本。同时搭建了能源管理平台,构建上海地铁能耗在网络级,线路级,以及车站三个层面数据获取,检测预计能力,电量报表,数据分析,为地铁在能耗精化管理提供依据。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4-14 07:58:44
1562113汪闲庭 地铁+信息综合承载,通过APP,PS、PA,为乘客提供信息,提供天气、新闻、美观景色咨询,为商务人士提供便利,向市民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感受。我们通过TOS系统,利用视频和车载技术,检测每平方米数量,为乘客了解运营状态,优化出行路线提供窗口。另外把WIFI技术引入车站,使乘客通过一个终端就可以帮助乘客实现新闻阅读,游戏娱乐等需求,进一步提升上海地铁作为交通工具以外更多增值服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