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组关于如何将科创理念推广进上海各高校并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问题的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秦佳慧发布于:2017-04-13 19:32:14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推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应是沪上高校必须直面且给出积极应对的重大时代命题。   准确判断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把握重大科技发展方向,布局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决策咨询中心……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大批具有理性思维、专业知识和务实进取精神的优秀人才。对上海而言,高校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要创造条件和环境,有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首先上海高校要敢于正视“短板”。大学理应是知识高地和人才高地,在夯实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知识基础方面,大学应该发挥核心作用。但从上海高教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教育或科研水平,我们与先进国家、地区的高校仍有不小差距。 第二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要有重大转变。从科研成果转化看来,目前上海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有差距。但上海高校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意愿并不太高。除了评估导向之外,一方面,高校对在校师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相对不足,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不够浓厚,高校教师的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严重。
点赞 (0) 回复
3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苏日娜发布于:2017-04-13 20:01:37
用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从知识、能力等多个层面,立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的必修课程体系和选修课程体系。加大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课程教学与生产一线、学科前沿的紧密结合,加快把创新创业的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深入推进教学方式转变,改变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方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至淳发布于:2017-04-13 20:04:4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大学生无疑将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上海将建立高校、企业、社会的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支持高校教师创办企业或进企业兼职、企业人才到高校兼职的双向流动;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制度,为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提供便利和制度保障。此外,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设定创业“特区”,鼓励在校生和一定年限内的毕业生在“特区”内创新创业,支持科技园为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完善和产品开发等提供增值服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至淳发布于:2017-04-13 20:05:28

上海还将拓宽本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金支持的对象范围和力度;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投导师队伍,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新业态下自主创业,成立“上海大学生创业联合会”,为正在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分享和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和成果的场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思颖发布于:2017-04-13 20:09:06
上海积极推进高校开展技术转移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支持高校开展技术转移中心试点建设,培育高校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造高校技术市场,共建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破解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题,逐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秦佳慧发布于:2017-04-13 20:10:42
上海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设定创业“特区”,鼓励在校生和一定年限内的毕业生在“特区”内创新创业,支持科技园为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完善和产品开发等提供增值服务。上海将拓宽本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金支持的对象范围和力度;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投导师队伍,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新业态下自主创业,成立“上海大学生创业联合会”,为正在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分享和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和成果的场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思颖发布于:2017-04-13 20:15:20
建立学校、企业、社会融合的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支持高校教师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企业人才到高校兼职的双向流动;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制度,为在校学生休学创办企业提供便利和制度保障,鼓励大学生在读期间参与多样性的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安排和鼓励在校学生到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见习实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思颖发布于:2017-04-13 20:19:59
鼓励支持大学生加强交流,携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拓宽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金支持的对象范围和力度;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投导师队伍,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新业态下自主创业;搭建上海市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展示平台,以及涵盖各类创新要素的科技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赵怡凡发布于:2017-04-13 20:21:00
我觉得应该多开发一些课程来推广科创理念,并且在条件和技术上支持学生去实践这些科学理念,这点我能学校就做的很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赵怡凡发布于:2017-04-13 20:25:36
宣传推广大学生科研创新理念,给渴求科研知识的学生以及其他人员进行宣讲和培训,为该校大学生学术科研活动创造良好氛围,从而引导该校大学生学术科研创新活动走向繁荣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赵怡凡发布于:2017-04-13 20:27:45
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及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以及其它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同学参与校、省、全国的大学生“挑战杯”以及其它科研项目的申报。另外,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并适时地邀请大学教授及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培训活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至淳发布于:2017-04-13 20:28:16

上海高校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意愿并不太高。除了评估导向之外,一方面,高校对在校师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相对不足,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不够浓厚,高校教师的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严重。另一方面,上海企业购买科研成果意愿不强,跨国公司受制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民营企业的技术和经济承接能力又不足;再次,上海尚未完全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顺畅渠道,缺乏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经理人队伍,政府审批尚未完全退出高校技术转移市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至淳发布于:2017-04-13 20:28:32

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源泉,也是与国外高水平科研组织交流合作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应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中转站的作用,强化高校引入国外先进理念、方法及技术的功能,从体制机制上为知识成果转化创造优越环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谢至淳发布于:2017-04-13 20:28:58

 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上海高校应协同其他主体,主动对接上海优先发展产业的技术需求,减少由于转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推动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苏日娜发布于:2017-04-13 20:43:01
用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平台建设。建设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作为聚集有创新创业意愿学子的场所,要形成较为宽松的创客文化及氛围,使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空间平台载体。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套餐”,如多方位的政策扶持、多类别的创业载体、高效的服务平台等。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结合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元铭发布于:2017-04-13 20:44:52
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构筑起上海创新人才库。随着降低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上海创新创业等政策出台,以及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户籍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完善,上海人才引进速度加快。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元铭发布于:2017-04-13 20:45:36
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元铭发布于:2017-04-13 20:47:43
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们将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大型研究基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打造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合研究中心和创新型大学,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努力在一些交叉前沿领域成为创新源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元铭发布于:2017-04-13 20:48:03
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提供更专业、更便利的综合服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元铭发布于:2017-04-13 20:48:21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这些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分布全市,可以为创新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助推创新创业种子在全市各处开花结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东庆发布于:2017-04-15 09:31:45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向何处用力?一是促进公平,不是只提供有学上的公平,而是提供人人有发展机会的公平。二是强调科学,包括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教育发展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要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等。三是优质,要构建起一个学生、学校和区域的整体质量体系概念。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东庆发布于:2017-04-15 09:35:23

大学生科创的阻碍因素可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有学校保障体系不足、科创经费缺乏、指导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等因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东庆发布于:2017-04-15 09:35:58

注重因材施教,强化个性化发展。在科创中,部分学生擅长建立数学模型,其他学生计算机编程和动手能力较强,另外有一批学生在找创新点和研究思路方面有特长,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在科研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他们在组织管理、统筹各方面要素上有专长。对待他们,绝对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天空任鸟飞,以兴趣和成就感来促进科创,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东庆发布于:2017-04-15 09:36:57

营造积极氛围,构建育人环境加强科创的宣传力度,在比赛报名期间通过海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地宣传,同时开设获奖学生经验传授讲座和教师竞赛指导课,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科创。对于获奖或在过程中有重要进展、表现积极的团队或个人,提供专项奖学金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让获奖学生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激发那些未参加科创学生的参赛热情,对于正在参加竞赛的学生而言,此项举措稳固了其参赛信心。总体而言,需要构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来促进整个学生队伍创新氛围和科创精神的养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东庆发布于:2017-04-15 09:37:53

加强科研实践,增强积极体验。大学生参加科创时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学习积累来进行科研实践,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并培养自身学习新知识、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希望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促进自我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快乐、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充满信心地去面对生活的挑战,感知生活中的幸福。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科创实践,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加强科研实践的机会,如成立大学生科创工作室、创新创业园、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等,积极引导学生在各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实践中发展积极心理,并在积极体验下反哺创新实践,提高实践质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东庆发布于:2017-04-15 09:38:50

强调能力培养,注重价值引导。强调个人能力的综合培养,弱化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成果、指标和考核,将每个学生看成是具有潜力的,以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能,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意识、价值理念的培养,实现全面育人功能。科创既要教会学生参加比赛的技巧,更要在最后养成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人格。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通过外在的物质激励,比如奖励和鼓励,可以有效地增加人的动机,但其作用有限,随着某种外在需求的满足,人的动机会减弱甚至消失,只有通过内在因素才能无限激励人的行为[3]。因此,只强调加强大学生科创物质保障和激励,忽略学生创新思维和习惯的养成,无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利于科创的持续开展。学生如果有好的点子,或者其他的闪光点,一定要及时给予各种正面的评价,强化其积极心理,这里的闪光点不止是创意或思路,也包括集体责任感、利他行为、注重学术道德等各方面,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贯穿价值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内在的正能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