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组对第四组问题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7:34:56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今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从时间标尺上衡量,其效应可能辐射未来30年甚至更久。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定位,也是上海突破自身瓶颈、重构动力的根本举措。

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沪考察时,对上海提出的发展定位和工作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要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知识化和全球化这两大趋势正在重构全球科技与经济版图。以研究跨国研发体系著称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表示,纽约、伦敦、东京、首尔等已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规划,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性节点城市正成为大国转变发展模式、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万看来,未来10年至20年,全球范围内将可能发生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随着创新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将伴随着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出现。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既是上海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一种历史性责任。

事实上,除了用全球视野观察,上海必须立足国家转型发展的大势。当前,我国已告别赶超式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要适应新常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的切换,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对上海而言,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到了关键时候,上海的出路是在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水平和价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上海就没有出路。

点赞 (1)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7:54:51

科技创新的环境基本上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

硬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如房合园地、仪器设备、经费薪金、图书资料等,还包括人文性的硬环境,如科技体制、人员结构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7:55:37

软环境主要指文化环境(精神传统、学术氛围)及其制度化表现(研究方向、评价标准)。人文性的硬环境与制度性的软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7:56:32

科创中心要为全民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旨在让科技、创新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7:58:12

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良好的人文和技术基础,也有很好的政策。比较北京、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上海的科技创新活动还不够活跃,起码是在IT领域,这些城市要比上海做得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7:59:11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离不开在IT领域的创新,是创新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创新工作的基础,这一领域的创新是否活跃,是否成功,往往决定了创新中心建设的成功与否。而IT领域的创新既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来自创新主体的内动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7:59:49

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不同的观点、容忍有限的失败,还需要较高的全民科学素养,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的合作契约精神。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1:21

从上海发展来看,建设科创中心需要高新技术的引领,需要新兴产业的支撑,需要专业人才的集聚,也需要创新环境的营造,这其中最基础的是需要有一大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2:18

上海不仅有中国领先的教育资源,还有来自中科院和各行各业的国家级的科研资源,不仅是上海,国家每年都要向这些学校和科研院所投入大量的资金,形成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成果储备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3:00

如果政策和环境合适,还可以进一步激励本地的民营企业,并吸引全国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开展创新活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3:34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还可以进一步吸引国际上方方面面的资源来上海开展创新活动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姚媛媛 2017-04-13 18:12:57

上海成功成为金融中心,但在建设科创中心方面还需要极大的努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5:24

上海拥有复旦、交大、同济、中科院上海分院等一批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有165名两院院士、6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有20.9万名研发人员,绝对量上与意大利、加拿大总体持平。上海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上升,已相当于全国的1.5倍水平,R&D经费的增速也已经超过了GDP增速。从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总部数量上看,上海在全球研发投入强度最大的1000座城市排名表中,位置仅次于东京和硅谷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5:56

上海的产业结构和企业构成也颇为全面。既有举足轻重的一批老牌国企,其中多家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大量外资企业和外资研发机构。同时,民生人寿、支付宝、万达集团等多家具有影响力的民企,也已经或将要把总部迁至上海。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6:28

上海推进多年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四个中心”建设,以及率先探路的自贸试验区改革,则都将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功能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7:01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开放的传统令上海能够容纳多元创新主体,进而使配置全球创新资源成为可能。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陆圣姿 2017-04-13 18:23:48

上海也是全国条件最好的城市呀,开放上海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最为可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7:58

将自贸区试点率先交给上海,本身就考虑到上海的开放优势。自贸区改革的实质是对接全球通行的各类规则,并改变政府管理方式,这同样是打造科创中心之所需。自贸区与科创中心的碰头叠加,尤其是在浦东张江自主创新试验区和自贸实验区的“双自联动”,显然将为创新领域的规则探索提供宝贵的试验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8:43

上海是中国公认的最讲规则的城市,上海的政府在灵活度上或有提升空间,但对规则的捍卫及其推动下整个城市的规范化运转,则是有口皆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胡雪楠发布于:2017-04-13 18:09:17

科技创新的竞争是一场高层次、综合而复杂的实力比拼。对中国而言,它也意味着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全面转换。这绝对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有先行者的突破。上海便是这样的先行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訾媛发布于:2017-04-13 18:12:56
特征一:大学、科研机构集聚,科技研发人才众多 科技创新中心都是所在国家大学、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数量多,质量高的区域。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陆圣姿 2017-04-13 18:24:24

都是上海的优势与特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訾媛发布于:2017-04-13 18:13:38
通讯设施高度发达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訾媛发布于:2017-04-13 18:14:08
大量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支持创新融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宋雨萌发布于:2017-04-13 18:15:54

具有全球影响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訾媛发布于:2017-04-13 18:16:45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至少要看三个维度——“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訾媛发布于:2017-04-13 18:17:07
“全球影响力”意味着顺应和对接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趋势,进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集聚创新资源,赢得创新话语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訾媛发布于:2017-04-13 18:17:31
“科技创新”,意味着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宋雨萌发布于:2017-04-13 18:17:49

中共上海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两步走”规划,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在体制机制、人才机制、创新环境和重大布局等方面作出部署。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宋雨萌发布于:2017-04-13 18:18:25

一要具有全球影响力,二要聚焦科技创新,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三要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訾媛发布于:2017-04-13 18:18:35
上海拥有复旦、交大、同济、中科院上海分院等一批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有165名两院院士、6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有20.9万名研发人员,绝对量上与意大利、加拿大总体持平。上海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上升,已相当于全国的1.5倍水平,R&D;经费的增速也已经超过了GDP增速。从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总部数量上看,上海在全球研发投入强度最大的1000座城市排名表中,位置仅次于东京和硅谷。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万晨晨发布于:2017-04-13 18:22:27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具有良好的科创环境和科技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万晨晨发布于:2017-04-13 18:23:56
科创中心建设,“人”是核心要素,在上海,人才资源雄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紫凤发布于:2017-04-13 18:24:35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明确了主攻方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