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英语1班在此进行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近代化比较”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盛玥发布于:2017-04-07 12:11:23

要求如下:

1.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2.

2.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3.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点赞 (0) 回复
18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昕怡发布于:2017-04-07 13:45:07
1661123 刘昕怡 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梦秋发布于:2017-04-07 13:45:08
1661124. 李梦秋 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雯彬发布于:2017-04-07 13:45:17

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底层武士与商人不满目前的经济政治地位,于是与藩主联合改变日本现状。人家的目的就是自强求富,跟脱亚入欧无关。在这点上与洋务运动相似,但区别在于明治维新的自强求富是资产阶级(下层商人)与武士阶层提出的,而这部分人是在社会的最下层,所以他们要玩命般的革命;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层提出的,与下层百姓无关,所谓的工商业的发展带动的绝大部分也都是有官僚背景的商人的发展,这不叫资产阶级(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昕怡发布于:2017-04-07 13:45:40
1661123 刘昕怡 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梦秋发布于:2017-04-07 13:45:41
1661124 李梦秋 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梦秋发布于:2017-04-07 13:46:08
1661124 李梦秋 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孙婉伶发布于:2017-04-07 13:46:11
1661104 孙婉伶 日本明治维新虽然提高了人权 削去了贵族特权 分配了土地 但其统治中仍渗透着军国主义的血,为日本人的侵略埋下诱因,而中国近代化是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想创造出自由、民主的国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孙婉伶发布于:2017-04-07 13:48:18
1661104 孙婉伶 日本明治维新是在日本要遭受欧美的侵略下迫不得已自上而下的变革。中国的近代虽也是在列强侵略下的变革,但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一直在想要变得更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伟浩发布于:2017-04-07 13:49:24
1661129 徐伟浩 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红发布于:2017-04-07 13:49:30

1661117 陈红

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在1860年前后,日本的社会已具备或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已经到了只要客观条件具备就可能发生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革命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而中国社会当时还没有产生可以使这样一场资本主义革命可能产生的主观条件,中国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因此发生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才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生在中国的洋务运动才只能是一场封建阶级的自救运动。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的成败得失和功过是非,是无法机械地做横向比较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妍州发布于:2017-04-07 13:51:19
1521101 陈妍州。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倒幕战争”及明治初期的“西南战争”,是日本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志,从传统东亚朝廷转变为近代民族国家,为后来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建立了近代意识形态、政治形态、军事形态、经济形态、教育形态等。 反观这一时期的清国,虽名义上叫大清帝国其实际上仍是传统的家、国、天下的朝廷,是传统东亚朝廷帝国而不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帝国,这一时期的内战,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战争、改朝换代。是叛乱而不是革命!所以,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皆是无根之水,甲午战争,清国的战败是,不可避免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红发布于:2017-04-07 13:52:33

1661117 陈红

相同点: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
  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上溯到北宋。而在较完整的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其中,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不居主导地位。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
  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戊戌变法诚然是个失败的运动,运动中的主干人物所提出的一系
列主张,包括光绪皇帝下的二百多个诏书,许多并未实行就已烟消云散。但就其所提出的内容来看,诸如废八股、办新式学堂、开言路、裁减绿营、裁撤臃肿机构、准许自由开设报馆、设中国银行、矿务铁路总局、办农会、商会、训练精兵、奖励新发明,以及在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问题。而明治维新运动所提出的尊王攘夷、尊王倒幕、版籍奉还、地税改革、废藩置县,以及“以西洋文明为目标”大量输入西洋文化的措施等等,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问题。
  第四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
  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在中国,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界的精英们,拥簇着一个光绪皇帝,在政坛上兴云布雨,以期达到运动的目的。在日本,则是得到一批武士支持的萨摩、长州二藩和一些有西方思想的志士,把凄凉寂寞的天皇推到历史的前台,以实现自身的抱负。
  不同点:
  第一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来看:
  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
  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第二从力量对比上看: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第三从政策措施的实施来看: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
  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第四从国际环境上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
  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伟浩发布于:2017-04-07 13:52:49
1661129徐伟浩 明治维新让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 虽然没有成功加入欧洲 并使日本在现在成为了一个既不欧洲也不亚洲的国家 在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进行了大量西化 自黑船事件强行打开日本国门之后日本就与中国走上了不同道路 日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并且不只是在器物上而是从政治体制上也进行了改革 使西方的经济政治融入了日本也使日本的发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季楚婕发布于:2017-04-07 13:54:35
1661115 季楚婕 中国与日本的阻力不同。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障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红发布于:2017-04-07 13:54:51

1661117  陈红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季楚婕发布于:2017-04-07 13:54:59
1661115 季楚婕 结果不同。中国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制度,最终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妍州发布于:2017-04-07 13:55:13
1521101 陈妍州。 中国近代化得出的结论是: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的唯一主题,革命是唯一的手段。所以朝廷必须被推翻,皇帝必须退位,这就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决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共产党及其军事集团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政权成为历史必然。这也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建立现代多民族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新兴的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粉碎旧的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的理论基础)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季楚婕发布于:2017-04-07 13:55:17
1661115 季楚婕 实施条件不同。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伟浩发布于:2017-04-07 13:57:38
1661129 徐伟浩 明治维新使日本的军国主义凸显出他的力量 传统的军国主义加上了来自西方的武器技术使日本变成了一个强国二战时期的日本吸收了德国的武器技术之后也变的越发强大成为轴心国重要的一员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见效十分显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婉怡发布于:2017-04-07 14:00:40

1661120郑婉怡

近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早期近代化动力和目的相似,但深度不同。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因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更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可以说,日本之于当时的中国,对封建制度的改革更为深入,从经济到制度再到思想,深刻影响了日本国民生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伟浩发布于:2017-04-07 14:01:47
1661129徐伟浩 但明治维新虽然吸收了大量西方先进的技术 政治等缺保留了天皇这一制度 也体现了明治维新实际上并没有能够成功的打破日本的传统观念 也只是有了西方政治的壳子 但是内核依旧是日本传统的军国主义政治模式也和中国一样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政治制度 只是保留的较中国少一些而已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婉怡发布于:2017-04-07 14:02:18

1661120郑婉怡  日本何能达成如此深刻有效的革命?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妍州发布于:2017-04-07 14:03:34
1521101 陈妍州。我认为,明治维新就好比是将西方技术和制度当饭吃,他将有用的东西很好地消化了,真正改革腐朽,脱胎换骨。而我国早期的如百日维新,洋务运动等,就只是将西方先进思想当衣服穿,暂时暖和了就脱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政治上来说,就是生产关系的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婉怡发布于:2017-04-07 14:04:45

1661120郑婉怡

从当时革命的背景看: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雯彬发布于:2017-04-07 14:05:24

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而我们的戊戌变法失败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自的文化思想不同。日本在古代吸取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和中国的优秀制度,但日本这个民族有个特点——他到处吸取别人的优点但缺点他倒没怎么吸过来,日本吸取了中国古代制度和思想的优点缺把中国古代制度思想的缺点仍到了一边,比如万恶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章等等。所以日本明智维新时遇到的阻碍很小,就是个德川幕府在那碍事。而中国不一样,中国受儒家思想统治太久了,儒家思想的缺点也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戊戌变法时儒家思想的缺点也就是保守思想就成了阻碍中国变革的最大障碍,一个是幕府障碍了变革,而另一个是思想障碍了变革。要推翻一个幕府很容易,但想把人们脑海中里的落后思想推翻那就太难了。所以日本的变革理所当然的成功了而中国的变革失败也决不是偶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徐伟浩发布于:2017-04-07 14:05:59
1661129徐伟浩中国的近代化由于上层统治阶级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保留了太多的封建体制 只是大概的学个样子进行自我满足 给自己一丝心理安慰 我们拥有了西方的武器 可以保卫自己 但实际上却是用着落后的制度并妄想要保持天朝上国的政治地位 但也是因为这样的妥协政策 也让中华文明能够成功不断地延续下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妍州发布于:2017-04-07 14:06:09
1521101 陈妍州 在1860年前后,日本的社会已具备或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已经到了只要客观条件具备就可能发生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革命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而中国社会当时还没有产生可以使这样一场资本主义革命可能产生的主观条件,中国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因此发生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才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生在中国的洋务运动才只能是一场封建阶级的自救运动。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的成败得失和功过是非,是无法机械地做横向比较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婉怡发布于:2017-04-07 14:06:24

1661120郑婉怡

从领导力量上看,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实力中心慈禧的阻挡,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婉怡发布于:2017-04-07 14:07:01

1661120郑婉怡

从政策措施上看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郑婉怡发布于:2017-04-07 14:07:59

1661120郑婉怡

当时国际环境也是影响两国改革不同的因素之一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日本则已经联合世界强国,并且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 4 5 6 7 8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