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英语1班在此进行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近代化比较”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盛玥发布于:2017-04-07 12:11:23

要求如下:

1.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讨论的越多、越激烈、越深入越好,计入平时成绩;2.

2.发言时请注上姓名、班级、学号;

3.关于中国的近代化,眼界需要开阔些,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应该包括整个晚清、民国,直到今天。

点赞 (0) 回复
1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赫发布于:2017-04-07 13:23:43

1661128 张赫

我觉得明治维新的意义有五点:①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③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④但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⑤日本强大起来了,很快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而中国近代的很多运动却都是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的封建制度深入骨髓很难驱除。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妍州发布于:2017-04-07 13:23:51
1521101 陈妍州。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3:52
两国在同样走过了围绕皇帝、发布政令之后,由“同途”走上了“殊归”。 1661111 吴頔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4:17
1661111 吴頔 经济改革是政治改革及其它一系列改革的基础。经济状况与社会稳定有着直接联系,中日两国在近代化改革中都涉及到了经济,但是由于两国改革的目的不同,引起的社会反响和结果也不相同。 明治维新是一场大规模流血的暴力革命,而不是和平改良;通过战争,扫除了腐朽势力,日本才得以全新的面貌励精图治,奋发求强。对比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是通过太平天国战争,改组了清统治集团后,进行的经济方面慢步调整的改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琪琪发布于:2017-04-07 13:24:28
英1黄琪琪1661121 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快速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而中国的近代经历了波折的过程,多次探索都失败没能走出封建制度的束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4:42
1661111 吴頔 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1870年明治政府提出了田租改革方案,接解除了幕府规定的土地永世不得买卖的禁令,推行了新的有利于政府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地租制度。在工商业方面,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成立了国家银行,创办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使日本的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梦莹发布于:2017-04-07 13:24:42

1661116 英语1班 张梦莹

“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同时是我对日本明治维新最欣赏的部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5:06
1661111吴頔 洋务派首先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不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之后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求富”,而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因此,得不到广大人民的赞同。洋务派的改革几乎没有涉及到工商业,也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办的企业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实际经营权都在官府手里,且生产不计成本利益,导致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最终洋务派的改革消沉下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5:32
1661111吴頔 近代化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新式的军队,掌握了武装才是巩固政权的最有力手段。甲午战争是中日近代化改革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交锋,两****备不相上下,但是由于中****制建设不如日本完善,致使官兵素质、指挥系统、舰队作战能力逊于日本,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不得不对中日两****事制度及其形成作分析比较。 明治政府成立之后,在军制上作了重大调整。军政制度方面,将海域划分为若干海军区,并颁布条例规定了镇守府指责,完善了海军组织体制;舰队编制方面根据作战能力和任务来划分,以最大限度发挥海军作战能力。中国洋务运动中虽然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力量,但力量过于分散,各省督抚的抗命使海军衙门形同虚设。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6:09
1661111 吴頔 武器装备上,日本政府比较注重实战,从炮火和速度上着眼编制,在训练中制定了《军人敕谕》,规定了必须遵守“忠节”、“礼仪”、“勇武”、“信义”和“质朴”五德,要求士兵一切行动唯天皇是从。并且,日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兵役制度,给了志愿兵种种照顾,既保证了充足的兵源,又提高了海军士兵的素质。相对来说,清政府海军装备在实力上很强,但只知装配不知活用,再加上恤奉制度不完善,训练上军纪废弛,导致舰队实力上的下降。 两国海军建设内容大致相同,但成效迥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层要求改革建立新式军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建立海军完全是依赖封建皇帝的“恩准”,其次,两国建立海军的目的不同,同时也导致了建设纲领的不同。日本建立海军完全是为了求强,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洋务派形式海军的建立则是为了维护旧式政权的统治,因此在更新完善上不能同日本相比。黄海海战后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守备饶鸣衢总结道:“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庶足以御外侮,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著书立说,无微不至。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国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凤发布于:2017-04-07 13:26:21
1661119 刘凤 中国人口众多,观念冗杂,国土面积大,新观念新思想很难普及,尤其在一些闭塞的山区,乡村等,而日本国土面积较小,更易传播新思想,接受新观念。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蔡云婷发布于:2017-04-07 13:26:22

英1 1661101 蔡云婷   日本的江户时代的统治体制,称作幕藩体质。其相当于暂时起防波堤作用的经济主体。幕藩体制实行的是世袭制,有些人是武士,那他及自己的后代一辈子都是武士,改变不了这个命运,有些人却生来便是统治者,这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企图改革的心也更加强烈,有改革才会有进步。中国清朝实行的是科举制和独裁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在当时和日本相比确实是先进很多的,可以网罗人才,但太先进便导致人们对它的迷恋,热衷于维持现行体制,一成不变的体制与不断发展的时代之间注定不能合理协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6:42
1661111吴頔 19世纪60年代,两国在内外交困中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启动了近代化教育的巨轮。日本在明治时期的40多年里不断更新教育制度,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而中国虽然前有洋务运动后有戊戌变法先后对教育进行改革,但始终没能彻底改变封建的教育制度。 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之后,政府把教育作为文明开化政策的重心,并派考察团到欧美各国学习考察,有力得推动了改革。1871年废藩置县刚结束,明知政府立即设立了文省声,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第二年又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正式开始改革。1879年又以《教育令》取代《学制》,1880年的《改正教育令》又对《教育令》作了修改。为了维护新建立的近代天皇制,1890年以天皇的名义颁布《教育敕语》。除此之外为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在资金投入上也不遗余力,在经费的筹集和投入上采取了强制性和保护性的措施,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了充分的保障;不但中央拨款,民间的赞助也成为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7:08
1661111吴頔 而在中国,洋务派虽然也很重视教育改革,设立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等30多所学校,但是始终没有统一的学制来对教育进行管理,并且,改革是在西太后的“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可能初级封建专制及其相关联的封建教育制度,改革流于形式,新式学堂没有得到发展。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虽然一次又一次得上书要求进行教育改革,但他们他出的教育措施只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政府对教育改革也不够重视,兴办的新式学堂大多夭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赫发布于:2017-04-07 13:27:18

1661128 张赫

我认为,两者的相同点是: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7:40
1661111 吴頔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日本的落后状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吸收方式,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推行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与此相比,中国则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在不同时期所吸收的西方文化是割裂的,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加上受到当时种种政治力量的牵制和阻碍,致使中国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状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婉熙发布于:2017-04-07 13:27:50
1661102 李婉熙 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瑰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梦莹发布于:2017-04-07 13:27:53

1661116 英语1班 张梦莹

这两者发生的背景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8:01
1661111吴頔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突出,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上所出现的人物或类似落迥异,存在着解很大的可比性。 中日两国改革中的领导阶层具有很多不同点,这也是两国改革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有无统一并且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明治维新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始终缺乏有力的规划和领导,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被几个知识分子拥护的没有经验没有实权的皇帝。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实现了领导核心的转换,将政治权力集中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具有改革开放的下级武士的手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蔡云婷发布于:2017-04-07 13:28:09

英1 1661126 蔡云婷   从国际环境上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8:24
1661111 吴頔 他们相信即使现代化以为着丧失他们的特权也是值得向往的。因此,国家政权掌握在下层武士手中,对改革是相当有利的。明治维新是一种国家的行为,自始至终贯穿着国家政权的权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8:56
1661111吴頔 洋务运动时期虽然名义上有清政府的各项政令及总理衙门的管理,但实际上只是李鸿章等人在地方上的各自为政,兴办“洋务”,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力量分散,难以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了大量的宣传,使维新思潮传播开来,但由于反动势力强大,光绪皇帝及康梁等人对于慈禧太后为首的的顽固势力所发动的政变无能为力。 清末宪政改革中,政治领导集团并没有彻底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在改革上就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在内忧外患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巩固原有的体制,以至于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梦莹发布于:2017-04-07 13:29:01

1661116 英语1班 张梦莹

这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赫发布于:2017-04-07 13:29:16

1661128 张赫

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是:在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都大力推进了工业化政策。但其结果是,日本在90年确立了资本主义,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而中国在同一时期却未能建立资本主义,进而在欧美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发展面前,增强了其半殖民地的程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黄琪琪发布于:2017-04-07 13:29:18
英1黄琪琪1661121 两国都是在世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变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涉及的方面也基本相同,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改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9:23
1661111吴頔 其次,领导人本身的能力和经验也有很大的差异。 明治维新领导人同藩主有较密切的联系,对藩内政治改革也有较多的发言权,同时又比较了解下层武士的动向;在参与藩镇改革中比较巩固得掌握了藩内实权,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的政治谋略和行政才干是戊戌变法领导人所不能比的,他们善于利用形势,维新前,矛头直指幕府,争取和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平民乃至农民的武装。维新成功后,对封建贵族采取赎买政策,显著减少了封建阶级的反抗激烈程度,保证了实施改革所必须的政治安定局面。对西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1871年到1873年,明知政府曾派改革派大臣木户孝允等人组成考察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蔡云婷发布于:2017-04-07 13:29:28

英1 1661101 步新月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婉熙发布于:2017-04-07 13:29:37
1661102 李婉熙 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頔发布于:2017-04-07 13:29:47
1661111 吴頔 相对来说,戊戌变法人物则缺少谋略。他们不注意团结社会各种势力,以减轻维新的阻力。在维新运动初期,对实力最强的李鸿章派系加以排斥。在处理翁同合问题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至于同民众运动的联系就更谈不上了。中国维新派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对封建势力的反动性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心里准备,在顽固势力发动的无须政变时,大多没有勇气面对而到处寻求庇护。在策略上,没有条理,维新短短的103天中,上书无数,,内部分轻重缓急,并且几乎没有一条能够扎实贯彻下去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张梦莹发布于:2017-04-07 13:30:14

1661116 英语1班 张梦莹

这两者内容相同。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 4 5 6 7 8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