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法律保障
我认为大学生维权意识培养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有效策略:
(一) 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培养大学生维权意识可以加强就业法律知识辅导基础上, 增开法律基础课程。还可以让各大高校开办就业维权网站, 为毕业生提供基本法律咨询工作。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权益, 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权。
(二) 强化用人单位法律意识
用人单位作为大学生就业的载体, 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公平对待大学毕业生, 合法、合理的选聘职员。对于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 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规范。
(三) 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体法规体系是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基本保障。想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必须在修订和完善现存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 对现有《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进行修订, 进一步明确保护劳动者的范围, 尤其是保护大学生劳动群体的主体地位。
加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力度, 同时对于用人单位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给予处罚, 还要将处罚的具体法律依据细化、量化。
法律保护:
1.民法方面的保护
《中华人们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应该说是就业受歧视的劳动者的福音。它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无疑是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新的权利保障书。
2.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 法律,尤其是《劳动合同法》,为防止企业滥用,对企业在试用期内单方解除劳动权的行为,对其单方解除权的行使,作了种种限制性的规定:1)限制了试用期的约定次数,即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1次试用期,不得重复约定。(2)规定了试用期的劳动报酬,即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3)规定了试用期的具体期限。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
(4)《劳动合同法》规定了试用期内劳动合同解除条件。
(5)《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法律责任。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法律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作用,不仅仅体现为事后的救济,更多的是要事前预防。因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条款,尽可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实习试用签订协议由于目前法律没有规范实习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因此毕业前参加实习时一定要和用人单位之间签署书面的实习协议,自行约定相关权利义务以保障自身利益,如应在实习协议中约定工作期间发生意外如何处理、实习报酬怎样支付、工作时间如何确定等等。另外,试用期的期限也应合理,避免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名长期使用廉价劳动力;试用期期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亦应受到法律约束。二、求职成本合理控制,在面对用人单位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以免受骗。
大学生维权意识培育的含义与关键内容:
1. 权利意识
对于大学生就业维权来讲, 其内容范围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其一, 平等就业权。其二, 就业信息知情权。其三, 隐私保护权。其四, 违约求偿权。在其五, 救济权。
2. 义务意识
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这是就业维权的必要条件。其一, 应遵守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对应权利以及义务。其二, 应当履行和用人单位所约定的相关义务, 严格地遵守就业协议书以及劳动合同的要求。其三, 借助于契约意识的强化, 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身所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契约履行好, 与用人单位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
3. 就业契约意识
其一, 不能随意进行劳动合同以及协议的签订, 对于和用人单位所构建的劳动关系, 则必须要负责与诚信。其二, 不能随意违约以及将劳动合同与协议解除, 所签订的契约拥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必须要仔细地考虑。如果合同或协议被变更或解除, 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和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调解, 绝对不可以直接地违约, 以更大限度地促使双方将所受损失降至最低。
4. 就业证据意识
其一, 大学生应当意识到就业求职时, 劳动合同所具有的关键作用以及地位。为防止劳动纠纷的产生, 必须要在正式就职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其二, 应当对具体的合同条款认真查看, 将那些存在歧义或模糊的条款梳理清楚。如果不认真审读, 便很有可能导致自身权益受损。
5. 强化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大体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在求职的过程中, 毕业生应当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其二, 毕业生在求职时, 应当注重于用人单位的诚信情况, 以便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