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水道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自公元前5世纪开工建设以来,历经多个朝代的开凿和疏浚,大运河不仅在物资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该文化遗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文化遗产损失等问题逐步显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备受关注。因此,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余年之际,有必要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出发,分析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价值,深入探究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价值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始建邗沟,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的功能逐渐扩展,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干线。隋唐时期,运河系统的完善使得其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繁荣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运河的功能也从最开始的物质资源流通通道,拓展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沿岸地区的风俗、艺术、宗教和思想在该水道上交融碰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如杭州、苏州、扬州等运河沿线城市,因水而兴,并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亟须去认识和保护。
大运河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其文化遗产具备多重价值,这些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和经济层面,也涉及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记录了国家发展的历程和人民生活的变迁,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其次,在经济层面,大运河为沿线地区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利益,通过水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大运河周边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大运河所蕴含的价值远不止此,在社会层面,它是地域认同与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了各地人民之间的联系。在生态层面,大运河作为一个重要的水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调节了气候,还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因此,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价值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自然环境变化对遗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给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例如,降雨模式的变化导致水位波动,影响河道的稳定性和水质。水位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沿岸的历史遗迹造成直接威胁。同时,如今大运河的水体污染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大运河的水质恶化,进一步影响了沿岸生态系统的健康。这些环境问题极大削弱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并对其文化价值带来了不良影响。
人类活动给遗产保护带来新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日益频繁。许多历史遗址、古桥和传统建筑在城市扩张中遭到拆除或改建,导致原有文化景观被破坏。在部分地区,因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商业开发优先于文化保护,大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文化资源面临消失的风险。另外,旅游业的发展虽然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收益,但过度开发和不当管理也导致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化,使其失去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部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随意涂鸦、破坏文物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人为因素给运河遗产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影响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传承。
社会认知与参与度不足的问题。虽然大运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但现实中,很多人对其了解仍然有限。部分民众对大运河及其相关文化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未能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在教育体系中,对于传统文化与历史遗产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导致年轻一代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缺乏认同感。这种认知上的不足直接影响公众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导致社会整体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应对策略
完善生态监测保护机制,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基础。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环境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生态监测系统。结合定期监测水位、流量以及水质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各种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如GIS对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用数据驱动的方法,科学评估自然环境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水体污染问题,应加强对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的监管,推动沿线地区的绿色发展,将水质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保护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打好环境基础。
优化城镇规划模式,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在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化进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制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政策和开发限制的措施。例如,在大运河沿线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对重要历史遗址和建筑进行严格保护,同时在周边区域引导合理开发,避免对文化遗产造成直接威胁。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遗产失去其历史价值。通过合理规划,让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梳理大运河沿线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文化历史资料,在实物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存档、管理,为信息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完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审批机制,针对相关开发、改造、修缮及保护工作做好审核,避免过度开发或不合理的处置方式导致文化遗产损失。
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可持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社会认知是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应将大运河文化认知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认同感。同时,可以结合地方特色,组织研学等主题性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大运河相关知识。以从小培养的认知形成长效机制,让未来社会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展览、专题讲座和沉浸式体验,将遗产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激发全社会对大运河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核心,形成覆盖全国的教育传播网络,要利用现代媒体传播矩阵,通过资源整合,构建记忆,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向公众普及大运河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以及保护现状。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宣传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公众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理解。再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或“开放日”活动,吸引更多人亲身参与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探索与保护中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深邃的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存续,更关系民族认同的凝聚与文化自信的铸造。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必须坚持系统理念,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用科学方法破解难题,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升公众文化认知与保护意识,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赓续中华文明的千年文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点赞 (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