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系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以下是关于艾滋病的一些重要信息:
传播途径:
性接触:包括异性和同性之间的性行为,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方式。
血液传播:比如共用被 HIV 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器械、牙科器械等。
母婴传播:感染了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过程中或通过母乳喂养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发病机制:HIV 主要侵犯、破坏 CD4+T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和(或)功能受损乃至缺陷。随着免疫系统逐渐被破坏,患者的身体变得容易受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侵袭。
症状表现: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 HIV 的 6 个月内,部分感染者出现 HIV 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如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此期血清可检出 HIV RNA 及 P24 抗原,而 HIV 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同时 CD4/CD8 比例倒置,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 1~3 周后缓解。
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 4~8 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病毒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卫生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此期患者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 HIV 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仍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期:为感染 HIV 后的最终阶段。患者 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通常少于 200/mm3,HIV 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 HIV 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如持续 1 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 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持续时间 3 个月以上)。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可累及呼吸系统(如肺孢子菌肺炎、肺结核等)、中枢神经系统(如新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消化系统(如白色念珠菌食管炎、肠炎等)等。
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减少,尿蛋白常阳性。
免疫学检查:包括 CD4+T 淋巴细胞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T 淋巴细胞绝对数量,可了解机体免疫状况和病情进展等)、其他免疫学指标检查(如链激酶、植物血凝素等皮试常阴性,免疫球蛋白、β2 微球蛋白可升高)。
血生化检查:可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及肾功能异常等。
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如分离病毒(操作复杂,主要用于科研)、抗体检测(HIV-1/HIV-2 抗体检测是 HIV 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经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两步)、抗原检测(有助于抗体产生窗口期和新生儿早期感染的诊断)、病毒载量测定(可了解疾病进展、提供抗病毒治疗依据等)、耐药检测(一般在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下降不理想或抗病毒治疗失败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时进行)、蛋白质芯片(能同时检测 HIV、HBV、HCV 联合感染者血中 HIV、HBV、HCV 核酸和相应的抗体,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并发症:
机会性感染:包括原虫感染(如弓形体病、隐孢子虫肠炎)、细菌性感染(如结核杆菌和鸟型分支杆菌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如口腔念珠菌感染、食管气管或结肠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隐球菌脑膜炎及组织胞浆菌或青霉素的全身性感染等)、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 EB 病毒等感染)。
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可在皮肤或黏膜上包括肺和食道胃肠均可见)、淋巴瘤(常有持续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
常见营养不良:由于发热、腹泻各种感染或肿瘤消耗过多,而患者又食欲减退,时间长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于恶液质。
高危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 HIV/AIDS 患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人群、性传播感染群体。
目前,艾滋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通过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等手段,可以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避免高危行为,如保持健康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等。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 HIV,应及时进行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点赞 (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