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绒花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艺品。
起源与发展:绒花起源于唐代,当时成为皇室的贡品,*时期深受宫中妃嫔喜爱,有“宫花”之称。宋代民间绒花制作以头戴花和装饰花为主,受富人青睐,促使绒花制作行业繁荣。明代时,绒花已有相当规模,到清代达到鼎盛,朝廷特设“江宁织造局”采买包括绒花在内的宫廷织物。清代中期,满族女性服饰受汉族风格影响也开始佩戴绒花。20世纪上半叶,绒花宫廷制作风格改变并可根据顾客需求定制样式,但抗战时期社会动荡使绒花手工艺人失业,发展停滞。20 世纪 50 年代,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艺美绒礼花合作社,文革期间绒花停止生产,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制作材料与工艺:绒花以天然蚕丝和铜丝为原材料,蚕丝为“肉”、铜丝为“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工序多达 30 余道。比如要经过煮丝、染色、晾晒、勾条、打尖、传花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艺术特色:颜色鲜艳且形象逼真,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题材寓意吉祥如意,如常见的有花卉、动物等造型,用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因其谐音“荣华”,也寓意着富贵荣华。
地域流派: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地形成了诸多流派,如南京绒花、扬州绒花、北京绒花等,各有艺趣,彰显不同地方文化特色。其中南京绒花历史上曾被誉为“上品”。
文化价值与现代传承:绒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纺织工艺、手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情趣的发展变迁。在现代,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以及与现代文化、时尚的结合,绒花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如在一些影视作品、古装造型中经常能看到绒花的身影,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绒花制作技艺,使其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