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张晓颖发布于:2024-12-19 12:59:0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其由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天文观测基础: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每转一圈为一个回归年,计365天。从天文学角度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的时日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即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历史发展过程 : 起源: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古籍《夏小正》中已有冬至和夏至的记载,人们开始通过星象、气象、物候等信息形成对二十四节气的初步认识。 发展:节气的发展始于春秋,到秦汉时期完全确立,经历了从二分二至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汉朝初期,邓平等颁布《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国家历法收录,并以此来指导农事,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践总结形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天象、气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行观察、探索和分析总结,将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现象相对应,还总结出了七十二候与二十四番花信风(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不仅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庆民俗、宗教祭祀活动等密不可分,为人们的健康养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