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看似是消费者的购物狂欢,各种折扣、优惠令人眼花缭乱,但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价格套路。
先涨后降
商家在双十一前悄悄地提高商品价格,然后在活动期间再进行所谓的降价。消费者以为捡到了便宜,实际上商品价格可能并没有真正降低,甚至可能比平时还高。比如一款服装,原本价格是 200 元,商家在十月底将价格提高到 300 元,双十一活动时打八折,售价 240 元,消费者还以为节省了 60 元,实则多花了 40 元。
复杂的满减规则
满减活动是双十一的常见手段,但其中的规则却复杂得像迷宫。有的是满一定金额减若干,但是这个金额门槛设置得很巧妙,让消费者不得不凑单。而且,不同商品可能参与不同的满减活动,或者有的商品不能参与满减,这就导致消费者在计算优惠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凑满减,可能会购买一些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最终花费更多。
赠品诱惑
商家会以赠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然而,这些赠品有的质量低劣,有的是消费者根本用不到的东西。甚至有的商家会把赠品的价值算在商品价格里,看似赠送了很多,其实是消费者自己花钱买了赠品,还可能因为赠品而忽略了对主商品价格和质量的考量。
限量抢购
推出限量抢购商品来吸引消费者。这些商品往往折扣力度极大,但数量极少。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抢购心理,让大量消费者在抢购过程中关注店铺和商品,增加店铺流量。而真正能抢到的消费者只是少数,没抢到的消费者可能会在该店铺购买其他商品,商家同样达到了促销目的。
定金陷阱
预售模式中的定金规则也存在问题。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如果不支付尾款,定金可能不予退还。这使得消费者在支付定金后,即使后来发现商品不适合或者有更合适的选择,也会因为不想损失定金而继续购买。而且,定金支付时商品价格看起来优惠,但到支付尾款时可能发现加上运费等其他费用,优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消费者在双十一购物时,需要保持警惕,仔细甄别这些价格套路,才能真正享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