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天象、气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行观察、探索和分析总结的结果,表述了全年的气候和物候特征以及物候变化的规律。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介绍:
1. 春季:
-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此时,万物开始涌动复苏,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春季的到来。
- 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空气变得温润,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 惊蛰: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即将苏醒、开始活动,春光明媚,气温和地温上升较快,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 春分:春季 90 天的中分点,南北两半球昼夜长度相等。此后太阳直射位置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进入早稻播种时期,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长出新枝芽,人们会在这一天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
- 谷雨:源自“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
2. 夏季:
-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太阳黄经为 45 度,万物生长旺盛,进入夏天,宣告春天结束,雷雨天气开始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时期。
- 小满: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此时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盛期。
-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节气。此时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稻、黍稷等。
- 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 90 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进入炎热季节,大地万物生长旺盛。
- 小暑:表示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极致,标志是出梅、入伏,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
- 大暑:炎热之极,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3. 秋季:
- 立秋:夏去秋来,秋天开始,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此后气温逐渐下降,但许多地方仍处于炎热之中,有“秋老虎”的说法。
- 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气候变凉,三伏天气已过或是接近尾声。
- 白露:天气转凉,清晨出现露水。
- 秋分:秋季 90 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再次长度相等。
-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凝露,渐有寒意,此时要注意足部保暖。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草木初黄落。
4. 冬季:
- 立冬:冬季的开始,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 小雪:开始降雪,雪量较小。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会有积雪。
-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进入数九寒天,是一年中较为寒冷的时期。
- 小寒:天气进一步变冷,但还未达到最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处于冬季的末尾,也意味着新的一年节气轮回即将开始。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已经沿用了 2000 多年,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还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庆民俗、宗教祭祀活动等密不可分。2016 年 11 月 30 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