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513 文登鑫 生科5 人想要进步就得努力的往前走,不要安于现状,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都要去学习,去创新,去探索,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见识,让自己在创新中得到提升。
生物五班 张逸帆 1613516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么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龙应台《会弹钢琴的侩子手》
我记得孟德斯鸠在法国启蒙时期那会儿说过:“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诚然,在一个隐私意识极薄弱的大背景下,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是在被监视着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需要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表里如一也好,道貌岸然也罢,恶行的有偿性迫使我们约束自己的种种行为,做一个广义上的“好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恶行使你受益,而你又不需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你是否还会约束自己呢?
思考,我的朋友们,请静静思考。很多时候,沉默的反思好过虚伪的承诺。你们习惯性地强调修养对人的重要性,却鲜有人考虑过对“修养”一词的定义和定位。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头引用了龙太后和老孟的语录,前者说明了修养的特点,而后者诠释了修养的本质。我们说人是需要有修养的,但是有了修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没有任何实质的好处,甚至说,你的一些恶行如果侥幸未被任何人发觉,那么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坏处。所谓修养就是这种东西,它从来不负责为人带来实质性的收益,从来都不。它只能成为一个底线,一个枷锁,让你在法律触及不到的领域,在你意图作恶却又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的时候,告诉你是非对错,提醒你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人们说起修养总是显得很矫情,用华丽的辞藻修饰,格外造作。其实修养很简单,就是每时每刻,提醒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一个比前一秒,好一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