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张语嫣发布于:2024-09-12 09:06:07
药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源阶段: • 人类的祖先在原始社会为了生存,在自然界觅食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动植物既可以充饥,又具有药用价值,这种食物和药物合二为一的现象成为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但此时人们并非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还处于懵懂的状态。 • 现*古发现的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以及现代民族学发现的一些原始民族制作的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都证明了药膳起源的久远。中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连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 2. 萌芽阶段: • 夏商周时期:据文献记载,中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追溯到夏禹时代。商代已能大量酿酒,酒不仅是饮料,还具有明显的医疗作用,所做成的药酒在食疗烹调中经常被使用。到了周代,统治阶级中建立了与饮食有关的制度与官职,《周礼·天官》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明确了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对饮食卫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等,从保健的目的出发讲究饮食,防止疾病的发生,这表明食疗药膳的早期发展已经进入到萌芽阶段。 3. 形成阶段(晋唐时期): • 这一时期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著述。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食疗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收载药用食物 164 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类。孙思邈还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的观点。其弟子孟诜编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副作用以及加工、烹调方法。 4. 全面发展阶段(宋元时期): • 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 160 首,可以治疗 28 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型出现。 • 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 203 种,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以预防疾病,还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 5. 完善阶段(明清时期): • 这一时期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药膳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著作,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6. 现代发展: • 理论深入研究:现代药膳在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理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如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来配制药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注重吸取现代科学理论,对药膳的功效、成分等进行科学分析。 • 产业发展: • 药膳餐厅兴起: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提高,药膳逐渐成为健康饮食的新商机,药膳餐厅纷纷出现。一些餐厅还会配备专业的中医师,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药膳方案。 • 药膳预制菜发展:药膳预制菜实现了功能性与美味的有机结合,满足了人们对预制菜营养、养生的需求,为药膳的细分、扩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企业不断研发新的药膳预制菜产品,市场反响良好。 • 应用领域拓展:药膳不仅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养生和病后康复,还开始与其他产业跨界整合,比如与餐饮合作做成药膳火锅,与文旅整合将中医药文化注入到旅游业中,与养老产业整合将药膳融入到老人的一日三餐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