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的选择|一生的孤守
中国的非遗背后承载的,是匠人无数时间的磨练,纪录片用镜头语言,记录下了非遗的火种如何代代传承,影响着屏幕前的我们。
1.《百年老店的朋友圈》
用针线缝合新旧,用双手裁剪时光。重庆里的蒋玲均开着一家小店,百年的手艺传承,到她已经是第三代,审美日新月异,她却仍坚持着传统的旗袍样式。
38个部位的尺寸,108道工序,才孕育出一件旗袍的生命。“只有人手,才能表达人心。”这是蒋女士的立身之道。
2.《非遗有新人》
传承不仅是存在于岁月的痕迹中,而是代代传承的。吴灵姝从小便看着父亲围着蓝印花布的忙碌身影,如今也接过了传承蓝印花布技艺的接力棒。
蓝染技艺并不好学,历经手肿、起泡、出血等修炼之苦,走完三年多的磨练,方能算是真正推开了蓝印花布精湛技艺的大门。而入门后的探秘是终身的修行。吴灵姝说:“这是一直在路上的过程,蓝印花布的历史那么长,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3.《了不起的匠人》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将碎裂的瓷器被赋予全新的生命,缝合出独特的美意。对于我们来说,锔瓷可能只存在于祖辈的口口相传中,但对于罗常征来说,却是一生的坚守。
一次次冥思苦想,一次次挑灯夜战,罗常征却乐在其中,“我要确保每个瓷器是做好了,而不是做完了,做完其实很简单,但做好需要一辈子。”
4.《我有拿手戏》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华县的皮影戏,汪天稳便是这门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从十二岁起,他便开始学习雕刻皮影,至今已经五十余年,但初学的回忆对他来说还是很清晰:“当时手都练肿了。我那时小,个子还没桌子高,得站在凳子上练。”
点赞 (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