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又称宫花、喜花,其产生与发展伴随着许多美好传说。绒花用丝绣编织,工艺精美,不仅外观雍容华丽,还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富贵。
绒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头花、胸花、帽花、摆件等装饰品形式出现,用于礼仪事项、民俗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相传绒花始于唐朝的宫廷贡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入选项目:《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 2007年
历史渊源:
秦朝:
绒花开始出现,《中华古今注》中就记录了当时秦始皇让他的妃子“插五色通草苏朵子“
唐代:
绒花的制作愈加精美,并作为贡品进入宫延,被世人称作“宫花”,于是美丽的绒花就成为嫔妃以及宫女头上的簪花,以助粉黛云鬓之美。
宋代:
民间绒花的制作仍以头戴花和装饰花为主,这一时期绒花不仅广受富人欢迎,就连男士也喜欢在服饰上佩戴绒花,因此社会上对绒花的需求量之大超过了当时的任何一种工艺品,从而促进了绒花生产行业的繁荣。
清代:
是绒花行业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的妇女最喜欢颜色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仍收藏着众多清代皇帝大婚时,皇后嫔妃所戴的各式绒花。
制作工序:
绒花的制作材料主要有蚕丝、黄铜丝(宫廷使用白银拉丝)、铅丝,辅助材料有染料、菜籽、*、皱纹色纸、皮纸、白乳胶(传统为糯米胶)、料珠(各种颜色)、水晶珠、木炭等。
绒花的制作工序分为9道工序,分别为炼丝、染色、晾晒、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包装。
保护和传承:
绒花从宫廷贡品走向民间手工艺,它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兴盛、民国时期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命运几经起伏。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各地绒花工厂渐渐解体,老艺人相继离世,绒花工艺面临着技艺濒危,后继无人的境况。直至2007年,南京、扬州的绒花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