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用户头像
来自成都师范学院-冯青发布于:2024-08-12 12:33:38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俗谚云“是至立秋年过半,日月如梭转瞬间”。《管子》上也有“秋者阳下,故万物收”之句。此后暑热寒凉交替,阴阳互转,自然界万物随着阳气的下沉而收敛,从繁茂趋向成熟。   秋,有初(孟)秋、仲秋和深(季)秋之分,初立之“秋”又被唤作“新秋”,新秋带给人们的总是摆脱暑热的清凉喜悦,唐人刘禹锡也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之句赞美秋色的闲淡清韵,洁净澄明。不耐暑热的人们便如宋人杨万里所言“暑中剩喜立秋初”(《六月十三日立秋》),格外盼望凉风起。然而在南方,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此时尚处中伏,酷热难耐;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的开始,于是民间就有了“秋后一伏”之说,真正的凉爽大约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吧。于是杨万里只能无奈地“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   尽管如此,时节却仍然向着“秋意渐起”奔去。“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增加,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丰子恺《秋》)。立秋是走向成熟的标记,收获的大幕被如钩新月、习习凉风扯动了一角,人们兴高采烈地期待着山色清朗、瓜果飘香、凉爽秋风溢满天地人间。
点赞 (5)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成都师范学院-冯青发布于:2024-08-12 12:33:47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俗谚云“是至立秋年过半,日月如梭转瞬间”。《管子》上也有“秋者阳下,故万物收”之句。此后暑热寒凉交替,阴阳互转,自然界万物随着阳气的下沉而收敛,从繁茂趋向成熟。   秋,有初(孟)秋、仲秋和深(季)秋之分,初立之“秋”又被唤作“新秋”,新秋带给人们的总是摆脱暑热的清凉喜悦,唐人刘禹锡也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之句赞美秋色的闲淡清韵,洁净澄明。不耐暑热的人们便如宋人杨万里所言“暑中剩喜立秋初”(《六月十三日立秋》),格外盼望凉风起。然而在南方,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此时尚处中伏,酷热难耐;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的开始,于是民间就有了“秋后一伏”之说,真正的凉爽大约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吧。于是杨万里只能无奈地“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   尽管如此,时节却仍然向着“秋意渐起”奔去。“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增加,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丰子恺《秋》)。立秋是走向成熟的标记,收获的大幕被如钩新月、习习凉风扯动了一角,人们兴高采烈地期待着山色清朗、瓜果飘香、凉爽秋风溢满天地人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成都师范学院-刘欣雨发布于:2024-08-12 20:44:08
一叶知秋至,霜降感秋寒。
用户头像
成都师范学院-王仕烜 2024-08-12 23:24:08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节点,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首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立秋意味着暑去凉来,虽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立秋之后往往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秋老虎”,即炎热的天气并未立即消退,但总体上,昼夜温差开始逐渐加大,自然界万物也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进入了收获的季节。这一变化,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生长、成熟、收藏的循环规律,也是古人观察天象、顺应自然、安排农事的重要依据。 在文化层面,立秋不仅仅是季节的更迭,更蕴含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情怀。例如,民间有“贴秋膘”、“咬秋”的习俗,人们通过吃炖肉、包饺子、吃瓜果等方式,来庆祝丰收,同时也寄托了对健康、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此外,立秋还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仪式,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团结与和谐。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我认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每个节气都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物候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总之,立秋和二十四节气不仅是自然界变化的标志,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同时也要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