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胡俊杰发布于:2024-09-29 11:11:01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1. 荒原创业的艰难起步 - 塞罕坝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是一片“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沙地。第一代塞罕坝人在1962年来到这里,面临着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们住着简易的马架子、地窨子,冬天寒冷刺骨,最低气温达到 -43.3℃,夏天蚊虫肆虐。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开启了造林绿化的征程。 2. 持之以恒的造林努力 - 在创业初期,由于缺乏造林经验,第一年造林的成活率极低,不足8%。然而,塞罕坝人没有放弃,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造林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克服了土壤贫瘠、气候恶劣等重重困难,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一棵一棵地种,一片一片地植,终于将荒原变成了绿洲。 二、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 1. 遵循科学规律造林 - 塞罕坝人深知造林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他们针对塞罕坝地区的特殊土壤、气候等条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例如,他们研究出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搭配方案,樟子松、落叶松、云杉等树种的合理布局,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森林的稳定性。 2. 数据支撑决策 - 在造林过程中,塞罕坝人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他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和记录,掌握了不同树种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生长数据,以此为依据来调整造林和抚育管理措施。比如,根据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合理确定抚育间伐的时间和强度,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 1. 技术创新推动造林 - 塞罕坝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造林技术。他们研发了“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