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此外,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例如,在江浙一带流传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后被投入江中。还有说法认为端午节与孝女曹娥有关,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其起源也包含了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等因素。端午节的众多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菖蒲、佩香囊等,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的美好祈愿。如今,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