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人类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习*总书记在分析世界大势时深刻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刻变化这一宏大主题进行的深邃而全面的战略思考。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其态势、特征、动因和影响备受关注,值得探究。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可以推动全球治理朝更加公平合理、“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方向发展,可以利用全球治理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中国国内改革,中国也可以从全球治理中获得更多的和平发展机遇,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又形成了有力的“正能量”。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不仅在国际上毫无影响力、发言权,而且频遭侵略、备受欺辱。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应有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尤其是经受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之后,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弊端频现,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模式显示了自身巨大的优越性。不仅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而且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区域组织中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机构中展示备受赞誉的首创精神。随着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日益取得辉煌的发展成就、中国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不断深入人心、与世界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对世界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观与全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谐世界观包括五个维度,即政治多极、经济均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环境可续。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我国在外交理论和实践中,过去未使用过“共同体”之类的概念和用语。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争取建立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到了世纪之交,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围绕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均衡稳定的安全格局问题,不断发出新的倡议,提出新的构想,论述新的主张。
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如果各国政治家能真正从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短期国内政治需求出发来制定政策,一个更高程度的、走向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是可以建成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方略,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体现的中国文明自觉,既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有力抵制,也是对不同文明冲突的有效调和,更是对未来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判。
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打破了零和博弈的思维,主张超越某种特定狭隘的种族、民族或国家共同体范围,建立起以共同体之间广泛联系为基础的更大范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开罗塔到纽约帝国大厦,从中南半岛到欧洲大陆,“欢乐、和谐、对话、共享”的美好愿景跨越了民族、语言的差异,戊戌新春的“中国红”点亮了整个世界。
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在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习*总书记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了中国的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
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主席又一次提到了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这一倡议是中国贡献给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全世界的政党合作和全球治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只要大家一起来规划,一起来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乍寒乍暖,半阴半晴。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世界潮流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涌动,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化在逆风中艰难前行。
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面对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界,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