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
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重要思想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科学研判国际形势、确定和平发展战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现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
“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继承了古丝路精神,其初衷和最高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欧洲君主制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主旨讲话系统阐释了我们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主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引领人类政治文明积极演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会各国政党领导人一致表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国政党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也为各国推动本国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和重要启示。
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于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发表《我们天涯成比邻》报告,其对全球治理概念的定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深情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蓝图。习*总书记着眼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宏阔视角,从世界发展走向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重要理念,强调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应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坚持和平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格局面临新的发展关口,人类社会处于重要转折时期,主旨讲话深化了与会政党政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认识,有力地回答了“世界应该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党领导人普遍认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指明了正确方向,从中看到了世界的光明前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继续为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中国愿与各国一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民胞物与,天下大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寄予高度关切,凝聚了新时代中国领袖的天下情怀,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新时代心声,引发全球强烈共鸣。
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它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谋求霸权和势力范围,不以文明和意识形态划线。习*总书记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各国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建设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