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生与社会保障———许仁杰小组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33:10

组员:贾桢、吴清彬、杭添、翟瑞、刘震宇、包景丹

点赞 (1)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42:25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理论判断,这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2:42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并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42:58

十九大对民生福祉的关注是全面的。它从十七大关注民生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扩展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3:42

十九大报告继续坚持和倡导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这标志着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将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倡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导向转变为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逐步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发展趋势,描绘出党中央提出的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前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43:45

这将使我国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福利关怀范围扩大,相关群体的生活状况将得到更大关注和改善。“弱有所扶”是一个新提法。不管是脆弱群体还是弱势群体,弱者的不利状况都应该优先得到改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4:33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明确提出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不能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应当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44:44

他们有了获得社会福利、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大权利。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里首先是要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5:29

习*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因此,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为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要把改革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而且更要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公平享有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在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方面,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这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应当通过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46:25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一个让包括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在内的人民群众,通过进一步改革发展获得好处,并对之给予正面认知和积极评价的过程。获得感关涉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评价、对社会状况的认知和判断,也关涉社会舆论和社会基本氛围,进而关系到社会治理问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6:50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做好准备和预案,坚持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他还特别强调“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对于一些结构性改革会带来部分职工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阵痛,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在民生保障方面坚守底线就是要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兜底责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7:25

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在民生保障方面提出“人人享有”的发展目标,而且也强调“人人尽责”,这充分体现了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和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社会保险方面应当遵循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不仅要明确用人单位和政府的责任,也要明确个人责任,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承担相应的缴费责任和义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8:16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权责清晰”,就是要合理地明确界定社会保障的相关主体之间的责任边界和权利,个人、用人单位和政府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国际经验表明,如果采取福利国家模式,政府责任过大,待遇刚性过强,财政压力巨大,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如果采取个人账户模式并扩大个人账户规模,实行所谓的“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不仅缺乏社会共济,而且不够公平,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我国应当遵循社会保险的发展规律,在社会保险方面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原则,特别是要适当强化个人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方面的缴费责任和义务,将待遇与缴费适度挂钩,增强社会统筹互济功能,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48:26

应该注意到,获得并不等于获得感,也不一定导致获得感。十九大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使“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涉及怎样使包括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在内的人民群众有获得、有获得感,以及有持续的获得感。这既是一个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也是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还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改善以及人们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建设问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9:05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强调在民生保障方面要坚持“保障适度”的重要原则,指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习*总书记曾经在实地考察时提出要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49:06

进入新时代,必须保持尽可能高的、健康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以使人民有实在的、更好的物质和福利所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在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只有保持较高的、健康的经济发展,才可能使人们有新的获得感。同时,获得感来自于阶层、群体之间的横向比较,这与社会财富和福利的社会分配有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49:40

这就要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民众的社会心理方面,要塑造与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公平观,建构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环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不但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也会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49:43

习*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社会保障水平不能脱离实际,不能搞过度福利化,福利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收入提高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福利水平提高必须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在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应当遵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坚持保障适度的基本原则,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现有的保障能力,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控制在社会保险基金和各级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建立合理的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各项待遇水平,防止出现过度福利化倾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清彬发布于:2018-05-10 19:49:51
在发展定位上,必须更好地发挥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困难群众及每一个民政服务对象,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中,没有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必须更好地发挥民政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相关社会治理创新的全过程,在基层群众自治等工作中更好地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又充满活力;必须更好地保障退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安置对象权益,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有效衔接,密切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强军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更大支持;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方便可及的养老及相关民政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升民政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震宇发布于:2018-05-10 19:50:36

要深刻领会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保障领域的各项改革,通过兜底线、织密网和建机制,加紧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制度,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将社会保障覆盖全体国民,努力实现人人依法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50:44

TY要更好地、持续地增进人民的福祉,除了使人们有更多的物质所得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这里要求的不是赤裸裸的市场竞争和物质主义,而是要体现社会的和谐、温暖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怀。特别是对那些在市场竞争中被抛向边缘、能力较弱又缺乏机会的群体,对可能产生相对剥夺感的群体,解决社会认同问题更加重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51:44

要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要增进社会关怀、社会团结与社会和谐,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的作用。社会工作以帮助困境人群解决困难、发展能力、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通过社会工作可以使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及社会支持的获得,可以使他们的获得复合化,产生乘数效应,从而增强他们的获得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包景丹发布于:2018-05-10 19:51:4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改善民生。当前中国面临着生存型民生问题、发展型民生问题,发达型民生问题相互叠加,相互交织的挑战。这就需要进一步继续推进民生国家建设,民生国家在历史渊源、基本理念、与发展的关系、资金与资源的来源、责任主体、去商品化程度,都不同于福利国家。通过推进全周期、全方位的民生国家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所面临的民生问题挑战,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境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包景丹发布于:2018-05-10 19:52:21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52:28

在现实中,有把社会保障看作经济上的给予,把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惠及看作恩赐,把本来是权利的东西变成有政治意味的权力,把精准脱贫只看成物质性活动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有切实的改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53:16

面对市场化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物质主义的泛滥和充斥维稳气味的社会救助,大力弘扬社会关怀、尊重平等、包容发展的社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建构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民生质量、社会质量的客观要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54:02

要增强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并使其持续化,就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政策实施系统现代化、科学化、民生化、人性化。十九大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55:02

“尽力而为”是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首先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有更多的获得;“量力而行”则是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不做不切实际的许诺,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工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55:58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拓宽对“尽力而为”的理解,即它不但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福利资源的增加,而且包括要尽力地、更加公平地分配这些资源和更加有效地传递这些资源,使这些财富和资源的分配获得尽可能大的综合的社会效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包景丹发布于:2018-05-10 19:56:15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本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应对这一不平衡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这进一步表明中国走的既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也不是福利国家的道路,而是民生国家道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10 19:56: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一系列现代制度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有过系统的阐述,十九大从更宏伟的目标和更高的站位阐明了这一点。要更有效地解决“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同样重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