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许仁杰小组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19:29:04

组员:贾桢、吴清彬、杭添、翟瑞、刘震宇、包景丹

点赞 (2) 回复
3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05:54

文化需要去“化”,宗教是需要去“传”,国家冲突需要去“解”,当代思想战略需要去“行”。然而,在大众媒体的炒作和平面化中,今天满地的“文化侏儒”和消费享乐主义者,却少有能够担当“天下”的大气象者,这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新一轮文化竞争中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事实上,文化殖民、语言殖民、精神生态失衡是当代最大的文化病症,这种病症造成了国人的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情结。这一局面必须花大力气加以改观,否则文化软实力竞争就落不到实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杭添发布于:2018-05-03 20:06:03
文化软实力具有系统性。在综合国力的巨系统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居于其中的大系统。从构成元素上来讲,它具有多元性,既包括文化产业,又包括文化事业,还包括观念、制度、发展模式、国家形象、国际参与。从结构特征来讲,它具有复杂性,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既有点线关系,又有网络关系,还有多重的立体动态关系。从系统功能来,它具有多重性。不仅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而且对系统外的经济和军事硬实力也能产生重要的作用,进而对国际文化软实力的交流和发展产生影响。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翟瑞发布于:2018-05-03 20:06:23
 牢牢抓住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是反映国家与人民目标和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力量。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古训,四维张,则国兴,四维失,则国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关个人之道德,又乃民族之大德。价值观涉及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理想追求、发展目标、制度规范和行为标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们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从整体上回答了国家发展的目标、社会前进的方向、公民行为基本准则的问题。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翟瑞发布于:2018-05-03 20:07:30
  中国价值观念的日益彰显,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取得显著成就,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等方面达到了新的境界。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国家顶层设计所重视,在大学和中小学的国标教材内容编写和课程设置中,价值观的权重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和提高;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倡导正确价值观、反对错误价值观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主旋律。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必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这已经日益成为共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落细落小落实,力求使之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中,日用而不觉,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08:23

在我看来,那些一味目光向内感叹地球变小为“地球村”的人,没有注意到时代已经悄悄发展而进入“星际交流”的太空文明时代,中国文化应该在新世纪有大的作为。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的,而且正在成为世界的。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其自身文化立场,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众多思想家互动形成大国文化身份的价值认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11:06

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国际上受尊重的文化实体,并由东方向西方传播而成为人类新的文化感受方式。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人类的未来是否可以将东西方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来,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消除文化误读,发现差异性文化之间的心灵相似性,在真正的文化整体创新中,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气着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让人类告别战争、瘟疫、罪恶,走向新世纪绿色生态的自然和社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13:46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包景丹发布于:2018-05-03 20:15:16

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文化自信是一种“基本的”“基础的”“深厚的”“深层的”“广泛的”“持久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认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包景丹发布于:2018-05-03 20:15:51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尊重及肯定。它表明了特定文化价值的选择。作为一种文化态度,它对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呈现出对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的自信,对文化包容和文化借鉴的自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代表的时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指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16:02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方尔加先生运用喻象性的方法将“道”解读为“生命力”,这是语言训诂学和古籍整理学的有益探索。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包景丹发布于:2018-05-03 20:16:26

NN坚持文化自信,应以着力建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为抓手,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三个取向,内塑民族精神,外树国家形象,把文化自信融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大众文化之中,让文化自信成为我们民族、国家和个人的精神状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包景丹发布于:2018-05-03 20:16:59

努力构筑中国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包括价值观的发展始终处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文化思想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当中。文化发展的方向何在?文化选择的定位何在?这是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选择和发展的前提性问题。当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边缘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忘和西方文化及价值观被盲目追捧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血脉,并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从根本上保证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的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信,表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传承,表现在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开放心态和批判选择性地肯定和吸收的态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18:49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19:41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的时候,身体力行地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恳切表达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为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的亲和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23:12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表达了各国人民共同心愿。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关键,是我们不仅在口头上而且要在行动上把“和谐”、“共享”的理念当作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近几年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个公民权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倡导并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同时为推动“南南合作”、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解决非洲国家债务问题、促进伊朗核危机和平解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26:4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教育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29:56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项迫切任务,是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这需要我们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提炼中华民族在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群己关系、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仁智关系等问题上的传统智慧,总结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途径和经验,探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32:47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长远之计,是不断创造出体现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机的新作品、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普遍要求,而且也指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能否不断创造出文化精品,我们的企业、地区和文艺院团能否逐步形成一些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是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否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37:02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39:00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当前,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丰富多样。我们不仅要发挥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文化单位和外宣部门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旅游、商贸、会展、教育、科研、体育、侨务等各个部门的作用。在对外文化宣传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了解、理解和认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45:12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48:50

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提高硬实力和提高软实力的双重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2005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一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提出要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清彬发布于:2018-05-03 20:50:02
“软实力” 理论,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来的,2004年他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和补充,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界颇有影响。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就是吸引力,而‘硬实力’是一个国家强迫其他国家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得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他强调:“与强制性的‘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如约瑟夫·奈所说,软实力“通常源于文化魅力、民主和人权等国家政治理想或涵盖他人利益的政策方针”。我们认为,在这众多因素中,文化魅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深层根源和核心实力。文化的力量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它的发挥根本上是靠文化的吸引、靠精神的感召,具有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说到底,国家软实力的“软”就“软”在文化魅力上,同时,软实力之有“力”其奥秘也在文化特殊“魅力”的强大上。因此,提高国家软实力,根本在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使之渗透在国家理想、国家意志、国家行为,包括内政外交政策、经济政治军事方略及作为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52:44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53:25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内容、形式、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54:17

发展方式不仅影响国家的硬实力,而且影响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更值得重视。低级趣味、崇洋媚外的文化产品,即使在文化国际贸易中市场份额再大,经济效益再好,也是对社会环境的污染,对国家形象的损害。以粗制滥造、无聊戏说甚至肆意亵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代价来换取市场成功,更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破坏。至于那些靠盗版、剽窃和低成本复制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产品,则不仅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更会妨碍我国相关产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以至危及国家的文化安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56:54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展示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清彬发布于:2018-05-03 20:56:59
约瑟夫·奈是美国的战略谋士。他是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提出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家软实力的政治判断和政策建议的。这深刻反映了近些年来美国在全球以武力和“经济制裁”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他的“软实力”理论也反映了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在冷战时期,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同时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事实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在制订其发展战略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念日益彰显,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这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新特点、新趋势。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许仁杰发布于:2018-05-03 20:59:25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人们也开始从关注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吴清彬发布于:2018-05-03 21:00:06
现在,我国正处在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奋斗,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市场等等,都离不开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同时,我国的繁荣发展,在客观上必然会改变现有的世界经济政治结构,也必然会引起大国间既有关系的重要调整。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我们必须迅速、不断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各国人民更加普遍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世界,把中国的发展作为自己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加强与我国的友好合作。这关系着我国硬实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着我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伟业的顺利实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