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贾桢、吴清彬、杭添、翟瑞、刘震宇、包景丹
讨论主题:自拟
坚持开放创新,参与全球治理。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施内外兼容的创新整合战略。为保持创新主导地位,科技发达国家竞相强化知识产权主导战略,构筑技术和创新壁垒,对我国引进人才、技术以及高技术出口、海外投资并购等构成一定制约。我们要以更加前瞻务实、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一方面,以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为牵引,增强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战略主导性;另一方面,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的辐射带动性,全面提高我国在全球创新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六,构建适应前沿创新的新型治理体系。从追赶迈向前沿的关键在于创新治理体系的转变。一是支持重心转变。政府研发支持重点要从竞争性领域的产品研发转向竞争前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二是支持方式转变。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要从定向补贴为主向营造创新环境转变,更加强调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三是监管理念和方式转变。对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实行宽容、审慎监管,加强过程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更加注重安全、环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要大力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和创新成果,提供长久、持续的驱动力,就要破除有碍于创新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表示:“科技成果不要锁在保险柜里,不要挂在墙上,而要跟企业、产业结合,我们需要很多政策上的鼓励和突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有相应的政策,天津市也有相应的政策。在学校的评价机制上,鼓励我们看好的有发展前景的尤其是中青年科学家,能够不怕坐‘冷板凳’。在成果的收益权、分配权,天津大学有自己的政策,比如说科技成果转化以后的收益,90%可以归团队。”
第七,利用数字技术和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近十年来,数字技术通过政务信息化和数字政府建设促进了政府提高效能,基于数字技术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也让城市交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具有了商业属性。在原本由政府提供服务的领域,一些政府部门通过业务外包、PPP等方式积极探索与企业开展合作,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开始从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服务的合作者或监管者转变。要利用好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动力,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
围绕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本市还将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实现提质增效。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齐成喜表示:“通过专利试点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尤其在大学里面建高价值专利创造中心。跟企业的产品和创新相结合。还有一个就是知识产权金融,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做知识产权的保险,一旦发生侵权了,费用可以通过保险来支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自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显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月5日,*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55次提及“创新”,并指出“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3月10日,科技部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召开了记者会,万钢部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我国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将这一部署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优先任务抓紧抓好。一是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选拔和培养。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三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才队伍,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四是继续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精准引进。五是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重大论断,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全面部署。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做了全面系统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在离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业这个近期目标只有2年时间的关键时点,我们欣喜的看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全面的系统的进步,创新型国家建设彰显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创新力量,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创新自信,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创新担当。
报告充分肯定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系统部署。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要昂首阔步地迈向新时代、学习新思想、聚焦新目标、踏上新征程。
一幅幅建设“施工图”不断完善,呈现眼前,创新型国建的路子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奋力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万钢部长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清晰绘就,创新驱动发展蓝图宏伟远大,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潜能和活力不断被激发。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在随后的5月30日,“科技三会”隆重召开,习*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随后,《“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颁布实施,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陆续出发有关发展规划政策,加快落实战略刚要和规划。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科技界一定要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加快部署,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学懂,是要结合历史过程、现实成就和存在问题,结合战略前端,真正学懂弄清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弄通,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最重要的是贯通,党的十九大理论体系是相互贯通的,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部署也是融会贯通的。做实,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以钉钉子的精神全面抓好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在落实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一是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落实力度。二是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三是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完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打造连接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四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强化创新型国家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治保障。五是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
一件件“走心”的创新驱动发展实践风起云涌,创新助力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和引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彰显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祖国大江南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核心动力。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万钢也指出: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显著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界共同奋斗的结果。五年来,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持续优化。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涌现出天宫、蛟龙、天眼等重大成果。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资源配置、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等改革措施加快落地。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我国在移动通信、共享单车等领域成为世界标准的设定者。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首先归功于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归功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同时,这些成就也与国家长期部署支持和持续积累密不可分,与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一条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不断落地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强劲兴起、蔚然成风,逐步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增添不熄引擎。习*总书记强调,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几年来,简政放权、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整合财政科技计划、科学普及……一系列围绕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蹄疾步稳。*总理指出:五年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万钢部长指出:我们科技体制的改革向系统纵深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主要是在科技投入结构优化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主导作用明显了,我们国家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逐步完善、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得到了加强,创新政策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总理还指出: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的确如此,我们也看到,创新创业不再是少数人专利,创新创业触手可及,“双创”之火迅速燎原,“双创”热潮强劲兴起,“双创”活力竞相迸发,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本次大会的最大亮点,是贯彻报告的主线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遵循,充分理解、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开放合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任志武同志以“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紧紧围绕习*总书记关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要求,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系统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进入新时代的突出特征,结合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在新时代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这与科技强国“三步走”目标高度契合。同时,报告明确把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衡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在发展理念上再次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突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任务部署上重点强调六个方面:更加突出基础研究、战略支撑、战略科技力量、企业主体和成果转化、创新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个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快速崛起,日益成为新时期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支点。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区域集聚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祖国东南西北中,一个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地日益兴起,逐步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引擎群,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合力越来越强大。北京、上海、合肥三大国家科学中心强力推进,逐步成为创新型国建设的科技源头供给。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速”、“扩围”,迎来一批批“新来者”,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各显神通,日益成为创新活跃、特色突出的转型升级“新尖兵”,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各有侧重,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经济社会改革与科技创新改革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创新能力卓越、创新经济领先、创新生态一流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还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当今世界,变化是永恒主题,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本身是永恒的。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叮嘱我们: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我们相信,只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继续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一定能够为更好含金量的“中国经济巨轮”稳健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也一定如期实现。
关注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