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实现 " 中国梦 " 伟大构想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落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可以从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三个层面着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仅再次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还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部署。
政府建立激励机制和塑造创新环境。首先,政府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导作用。要加强引领和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交叉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政府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着力通过制度机制的完善,保证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为推进自主创新提供制度机制上的保障。再次,要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作为“十九大”最重要的词语之一,有三次明确提到了创新型国家建设:1、肯定以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2、提出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法论。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过去的五年,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的系统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和第二大知识产出大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创新驱动也成为会场内外热议的焦点,对于5年来的巨大成就,大家洋溢着自豪之情;对于未来的美好前景,代表们满怀憧憬与自信。
重大工程取得成就,构筑国家最强科技网。如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C919、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我国的科技与制造业的结合、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超级计算是世界各国抢占的技术前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5年来通过加速赶超,中国的超级计算应用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感慨地说。
科研院所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围绕着科学技术知识、创新型科技人才展开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全球化的人才争夺,要求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今后将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
“天宫、蛟龙、天眼等重大工程中,几乎全部的国产化高端合金材料都是中铝公司提供的。科技创新,不仅让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中铝公司董事长葛红林代表说,近年来中铝公司通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快成果落地,实现了“乘数效应”,加快了行业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转型的坚实步伐。
以新5类科技计划为载体全面部署实施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
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加强面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科学家,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