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研发能力强、产品质量好、品牌价值高、国际化经营理念完善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出口和投资等方式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有利于提高全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全球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延伸。
从出口看,我国企业将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大力提升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不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在塑造优质中国品牌的同时有效提高各国消费者福利,实现互利共赢。
从投资看,我国企业将基于自身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稳步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营销平台和生产基地,在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过程中,为东道国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就业做出更大贡献。
从投资看,我国企业将基于自身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稳步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营销平台和生产基地,在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过程中,为东道国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就业做出更大贡献。
坚持在开放中发展,让经济全球化更可持续。习*同志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中国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开放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将在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的开放不是你输我赢,而是合作共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阶段,总体增长乏力,一些发达经济体呈现低增长、低通胀、高失业、高负债等特征,缺乏持续而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以全球贸易、投资为主要表现的经济全球化由于传统动力衰减而呈现发展放缓态势。过去的两大开放动力(货物贸易需求扩张和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逐渐弱化,全球对外投资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亟须寻找新的动力。
扩大进口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作用。从供给侧看,高端物质资本、先进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供给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以市场为主体,有效扩大先进技术装备、优质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进口,有利于优化我国生产要素结构,扩大有效优质产品供给。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供需平衡向更高层次跃升。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介绍,上海将抓住举办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机遇,瞄准全球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优质商品供给,创新消费制度,优化消费环境;推进服务贸易开放,抓紧完善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扩大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结合自贸试验区改革深化,进一步提出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扩大开放措施。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