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同志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其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发展,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在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实行了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策略;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格局;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打造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在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收起遭受血腥屠杀、围追堵截的阶级仇恨,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首先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等实现西北联合抗日。紧接着又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工作,使之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战爆发,7月8日,中国共产党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并很快发展起来。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
这两大主题本质上都是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现代文明中的边缘、依附地位和落后、受辱局面。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应对的不仅是国内民族危机,还是人类文明危机,因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双重意义上改变了中华民族与世界现代文明的关系。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通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格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并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国内各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一道为抗战作贡献、作牺牲。仅1937年至1942年间,海外华侨就为祖国抗战募集捐款7亿元,发行救国公债11亿元,有4万多侨胞回国参战或参加战时服务工作。
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充分揭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思想智慧和意志力量。它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