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陈祖谣发布于:2024-06-04 17:23:17
1、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一直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一般是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主要是为了辟邪和驱赶蚊虫。 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产生的奇特芳香,能够驱蚊蝇,净化空气,有较强的驱毒除瘟的作用,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本草纲目》载:“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艾叶表面的绒毛为“艾绒”,以陈为佳,既可制艾条供艾灸用,用于散寒止痛,温煦气血,又可作“印泥”的原料。临床上多外用为主,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且对身体无害。内服较少,如《伤寒论》中“胶艾汤”中用到艾叶,还有部分中成药,如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等,多用于月经不调、宫冷不孕等妇科病。 2、菖蒲 与艾草相似,菖蒲在端午节的作用也是悬挂于门楣,用于辟邪祈福,一般与艾草同时悬挂。除此之外,古人还制作菖蒲酒“避氲气”,或饮用、或外敷、或挥洒床帐间。另外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菖蒲是一种芳香植物,根茎叶含挥发油,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故常以根茎入药,味辛性温,主入心、胃二经,有芳香化浊、开窍祛痰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上品:“味辛温,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据《本草纲目》中载,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同时菖蒲一丛丛叶片从基部繁茂生长,形叶片直立挺拔,如一把长剑,古人称菖蒲“叶如剑刀”,又名“水剑”,寓意其可“斩千邪”。历代中医典籍把菖蒲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耳明目、祛湿解毒之药。菖蒲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作为一种观赏植物也可以吸附空气中微尘。 3、雄黄 与艾草、菖蒲来源于植物不同,雄黄是中药中矿物药,俗称“鸡冠石”,主含二硫化二砷,并含有汞,有毒。性味辛,温,归肝、大肠经,功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解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厥,疟疾。在《神农本草经》,其列为中品,载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本草纲目》谓其为“治疮杀毒要药也”。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辟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以“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除此之外,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若有虫咬红肿,可用来解毒消肿。 除了插艾叶、挂菖蒲、饮黄酒等习俗外,民间还有采百草、佩香袋、洗药浴等中药相关的习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