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尊重及肯定。它表明了特定文化价值的选择。作为一种文化态度,它对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呈现出对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的自信,对文化包容和文化借鉴的自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的洪流中,当义不容辞。
下面,就让我们积极参与讨论吧。每人回复不得少于10条。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尊重及肯定。它表明了特定文化价值的选择。作为一种文化态度,它对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呈现出对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的自信,对文化包容和文化借鉴的自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的洪流中,当义不容辞。
下面,就让我们积极参与讨论吧。每人回复不得少于10条。
我们应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第二,有效回应和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与道德滑坡的争论、人文精神失落与“躲避崇高”的较量,到劳动价值论的正名、公平效率问题的位移等,我们一直试图解决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和市场经济自身逻辑的矛盾。
同时,注重传统节日对民族情感的聚合作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这是新形势下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
牢牢抓住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是反映国家与人民目标和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力量。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第三,融入人民的日常智慧和鲜活实践。
真正适合新时代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的价值观,应当是自上而下的倡导和自下而上的选择、认同相结合的产物。
文化价值观建设融入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人民是否满意、是否认同。为此,要讲究“说法”和“做法”。很多事情仅仅“做得对”还不一定成功,只有“做得好、做得巧”,才能做到人民心坎里。“做法”正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
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为此,我们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融入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意味着要充分考虑主体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求我们眼睛向下,重视调查研究,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沟通艺术,及时反映和肯定人民的合理要求与日常智慧,有效促进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的良性互动。只有善于“植根大地”,才能避免理论与实际、导向与群众相脱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适应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
只有充分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社会发展风貌、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化才能有亲和力和生命力,才能发挥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最大效益地转化为软实力。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古训,四维张,则国兴,四维失,则国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关个人之道德,又乃民族之大德。价值观涉及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理想追求、发展目标、制度规范和行为标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们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从整体上回答了国家发展的目标、社会前进的方向、公民行为基本准则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关系秩序完善和中国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凝练为一个标识性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化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形态。它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共同体之间,是相互区别而非相互对抗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这在一定意义上既超越了本土特色,充分尊重文明差异和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国际视野。
习*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
中国价值观念的日益彰显,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取得显著成就,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等方面达到了新的境界。
对于中国而言,就是要引导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断掌握生产的技巧、生活的方法,共同享受生产的成果、生活的乐趣,进而实现人生的目标、生命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关系秩序完善和中国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凝练为一个标识性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化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形态。它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共同体之间,是相互区别而非相互对抗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这在一定意义上既超越了本土特色,充分尊重文明差异和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国际视野。
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国家顶层设计所重视,在大学和中小学的国标教材内容编写和课程设置中,价值观的权重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和提高;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倡导正确价值观、反对错误价值观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主旋律。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发展的现状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称。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树立以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新文化安全观”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文化自信,应以着力建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为抓手,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三个取向,内塑民族精神,外树国家形象,把文化自信融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大众文化之中,让文化自信成为我们民族、国家和个人的精神状态。
人类生活实践正在走向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祸福与共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多元主体的一个层面,倡导告别文化霸权主义和价值独断主义,追求在多元之间寻求和平、和睦、和谐,进而主张与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与本土特色建构的目标和方向一致。
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树立以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新文化安全观”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