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理念与目的: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5.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PPT课件及相关视频材料;课外讨论辅助使用易班网络。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为“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逐渐改变生产关系,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推理论中,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式在马列主义的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手工业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改造方针:
利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民生有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些发展;
限制:就是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改造:就是把资本家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利用、限制都是为了改造,改造是政策的核心。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份,因此,在改造的方式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自愿的方式。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1)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成,工作过粗,改变过快;(2)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整个来说,就其成绩和失误比较起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96.3%;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全国99%的工业企业,82.2%的商业企业的分别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3)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2.理论依据
列宁:“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定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5.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本章小结: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化三改”,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经过三大改造中国社会顺利平稳过度到社会主义阶段,虽然存在着一些失误,但其重大意义不容忽视。
课后思考: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5.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教学效果分析:设计问题思考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