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用户头像
来自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李美娇发布于:2024-05-29 12:47:32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先秦两汉形成、南北朝确立、隋唐繁荣到明清普及,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在广大汉族地区广泛传播,苗族、布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过别具特色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主要意义是为了传承与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 -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插艾和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 系百索:以五色丝结而成索,又称百索、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如挂菖蒲和艾草、涂饮雄黄酒、系五彩绳等,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