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无论是中国古代关于“小康”“大同”的理想,还是近代西方关于“乌托邦”的构想,均体现出对共同富裕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中,共同富裕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描绘,共同富裕的基本轮廓和理想样态才得以科学呈现出来。
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导致的两极分化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产生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有着深入思考与研究。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社会贫富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得到的仅仅是最必需的东西,仅仅是一点点生活资料,而大部分产品则为资本和土地占有所得”,“这种财产的集中是一个规律,它与所有其他的规律一样,是私有制所固有的;中间阶级必然越来越多地消失,直到世界*为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大土地占有者和贫穷的短工为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虽然工人阶级的工资得到明显提升,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必然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更加严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本质是异化劳动的剥削,“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清晰阐述了在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不仅没有使自身实现富裕,反而陷入贫困。“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