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组成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17:47
“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历代医家对其含义各有解释。如元代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可见“君臣佐使”的含义是经过不断补充而逐渐完善的。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例如:《伤寒论》的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属风寒表实证。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针对主证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峻发其汗为臣药;杏仁肃肺降气,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麻黄、桂枝峻烈发汗之性为使药。由于“君臣佐使”为封建政体名称,现多改称“主辅佐使”或“主辅佐引”。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0:23
科学的方剂分类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组成和临床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对此进行过多种探讨和尝试, 有按病名、证候、功效、临床分科、 方剂结构、 病因、脏腑、组方、剂型等多种方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0:55
按病名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查找应用。《汉书·艺文志》中的“经方十一家”载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金创方》等,以及《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类方准绳》等,也都是采用这种分类法的方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黄永新发布于:2024-09-21 13:21:39
按病名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查找应用。《汉书·艺文志》中的“经方十一家”载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金创方》等,以及《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类方准绳》等,也都是采用这种分类法的方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1:40
按主方的分类 明代施沛的《祖剂》,书中选古方70首为主方,将其衍化方分列其后,合计达800余方,对研究方剂的变化渊源有一定价值。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2:14
按证候分类 《伤寒论》中,将方剂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变化分类,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陶宇发布于:2024-09-21 13:22:26
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历代医家对其含义各有解释。如元代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可见“君臣佐使”的含义是经过不断补充而逐渐完善的。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例如:《伤寒论》的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属风寒表实证。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针对主证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峻发其汗为臣药;杏仁肃肺降气,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麻黄、桂枝峻烈发汗之性为使药。由于“君臣佐使”为封建政体名称,现多改称“主辅佐使”或“主辅佐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2:44
按功效分类 按功效分类源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将中药按功效分为宣、 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称为十剂。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药方论》自序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 。这一观点,成为后世将中药十剂分类法引用于方剂分类的依据,对提高方剂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有一定意义。明代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 中提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八阵”;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汗、 和、下、消、吐、清、 温、补”的“八法”;以及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提出的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 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二十二类, 均是按功效分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韩屹斐发布于:2024-09-21 13:22:58
科学的方剂分类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组成和临床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对此进行过多种探讨和尝试, 有按病名、证候、功效、临床分科、 方剂结构、 病因、脏腑、组方、剂型等多种方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艾正兰发布于:2024-09-21 13:23:07
科学的方剂分类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组成和临床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对此进行过多种探讨和尝试, 有按病名、证候、功效、临床分科、 方剂结构、 病因、脏腑、组方、剂型等多种方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3:45
按临床分科分类 按临床分科分类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列为“经方十一家”之一的《妇人婴儿方》;《千金要方》中也有妇人方、少小婴孺、七窍病等按科分类方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4:16
按方剂组成结构分类 按方剂组成结构的分类法只见于《内经》中的“七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4:52
按病因和脏腑分类 按病因和脏腑的分类法,首见于《千金要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冯洋发布于:2024-09-21 13:25:14
按病名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查找应用。《汉书·艺文志》中的“经方十一家”载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金创方》等,以及《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类方准绳》等,也都是采用这种分类法的方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房鑫发布于:2024-09-21 13:25:22
按剂型分类 按剂型的分类法多见于现代中成药制剂手册,便于制剂时查找使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应家乐发布于:2024-09-21 13:25:57
科学的方剂分类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组成和临床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对此进行过多种探讨和尝试, 有按病名、证候、功效、临床分科、 方剂结构、 病因、脏腑、组方、剂型等多种方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赵兴月发布于:2024-09-21 13:27:33
是指一个方剂中所包含的药物及其用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