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全国元宵节十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枫亭元宵游灯传承了自宋代至今的民间习俗,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由集镇区的下桥、下街、兰友、学士社区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进行,参与人员达4000多人。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由仗仪队簇拥而行;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灯架队阵容壮观,蜈蚣灯、蝴蝶灯、蜻蜓灯、凤凰灯、金龙灯、菜头灯等等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百戏彩架灯”融入了戏剧、灯艺和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古朴典雅的棕轿舞、皂隶舞、童身舞也是民俗文化一绝;舞龙舞狮让元宵游灯锦上添花。元宵节的每天夜里,观众多达四、五万人,同时吸引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正月十五,莆田元宵进入高潮,俗称“元宵心”。许多村庄同时闹元宵。其中,“摆棕轿”是最常见最热闹的传统元宵活动。规模最大的要数城厢区南门村。十五日下午两点,南门境内6个社棕轿队从寿光义社出发,开始绕境表演。南门棕轿摆法与众不同,由两个青壮年抬着棕轿,在跑动中不停转动棕轿。一路上,42架棕轿轮番跳过一堆堆旺火,每到一个社就要为敬神而表演。绕完6个社,队伍回到寿光义社大埕,代表6个社的六堆干草要被点燃。6支棕轿队同时上场,围着代表自己社的火堆表演,看谁摆得快转得猛,直到100担干草烧完为止。莆田人将自已自农耕时代起对火神和力量的认知和崇拜,融入到舞蹈表演的美感当中。
枫亭游灯是莆仙最具代表性的元宵活动之一。从正月十三至十七,由霞桥、霞街、兰友、学士、北门5个村庄轮流举行。当夜幕降临,这座千年古镇渐渐热闹起来,连闽南一带的群众也慕名赶来观赏。经过千年传承,枫亭游灯已发展出妆架、彩车、文艺表演等新内容,传统的菜头灯和高台上饰演的传统人物形象也在光、声、电的粉饰中展现出更多迷离色彩。枫亭游灯因独具特色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的灯至今保持着古代宫灯的形状。在东海镇,元宵时各家各户都手执木棍,肩扛排灯,按顺序把灯依次排好,点上蜡烛,在龙头灯引领下,抬灯巡游,行走于村舍阡陌之间,绕境一圈。因此把这一习俗称为“圈灯”。据说,这是古代中原移民向当地原住民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融合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戏剧、历史文化、十音八乐和杂技技巧等各类艺术,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2005年11月,“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