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0000年前后,以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作物在黄河流域萌发。距今6500年前后的仰韶时代早期,形成了若干以旱作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社会群体,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墓呈现的天文景象,说明当时的首领已经掌握北斗七星、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等天文知识,证明此时已形成了以观象授时和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早期王权思想。
仰韶时代中期,以粟为主的成熟旱作农业生产模式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仰韶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延续了此前以粟为主的传统,大豆普遍出现,稻米数量明显上升,为此后龙山时代至夏商时期多品种农业种植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原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距今4000年前后,西亚传来的小麦在黄河流域日渐推广,粟、黍、小麦等逐渐成为中原腹地的主要粮食。经过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一千余年的社会实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也在此处应运而生。
黄河及其支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孕育了滋养一方人群的农业。农业和水源为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也为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政权和百姓的生命线,这是一万年黄河文化史和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逐渐形成的基本认识。
夏商周以来,黄河流域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塑造了人民坚忍耐劳的气质,涵养了人民安土重迁的心态,造就了人民爱好和平的观念。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维系着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赓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心中的“母亲河”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