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作为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参评剧目,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经典剧目《天仙配》亮相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今年1月和4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曾两度巡演上海,反响热烈。本次演出是今年第3次巡演。
将*的活泼可爱、心灵手巧塑造得活灵活现的袁媛,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青年演员,2023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她说,《天仙配》与上海很有缘分。1954年,这部作品在上海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上大放异彩,获得多项荣誉。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同名电影,由石挥担任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电影在全国上映后创下票房新高,黄梅戏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此次《天仙配》再度来到上海,不仅是为了致敬经典,也是以新的姿态到上海这个黄梅戏的“福地”接受检验,进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赵章伟饰演的董永憨憨的,很有“暖男”的气质。他说,和袁媛搭档表演《天仙配》已有多年,前后加起来有上百个场次。这次一起再次来到上海参评白玉兰奖的角逐,是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和梦想,“参评白玉兰奖让我们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尤其是对于黄梅戏这样的地方戏来说,白玉兰奖就像一扇门,让我们可以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来推动戏曲事业的发展,促进不同艺术种类的碰撞与融合”。
此次来沪演出《天仙配》,演员都在30岁左右,这是袁媛作为剧院第四代天仙女接手以后的第三版《天仙配》。她说:“从最早版本分上下场,精简到两个半小时,现在控制在两个小时。‘鹊桥’‘织卷’等过场音乐浓缩精简,调整支线人物剧情,更集中于*与董永的爱情。我们做了精简,但是让观众看不出‘剪’了什么。”
袁媛和赵章伟专门设计了一场戏:在“分别”这场戏的开头,董永和*归家途中在二人初遇的老槐树下歇脚,董永先用外衣的衣服袖子拂去石头上的灰尘,才让*坐下。一个小小的动作,突出董永和*感情的自然真挚,证明表演的“真”。为了演好这场戏,两个人的每个动作、唱腔、眼神都反复打磨。
刚大学毕业的韦晓冬陪外婆来听黄梅戏,她笑着说:“总有某一个时刻,你会被黄梅戏戳中。可能是童年记忆突然被唤醒,也可能是自小耳濡目染的影响。总之,黄梅戏唱腔就是‘老少通吃’的。”
观众盛庆凤表示,现场观看黄梅戏《天仙配》,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力量。*被董永的善良、孝顺打动,甘愿放弃繁华,与董永共赴红尘,他们克服物质条件的简陋,义无反顾追求纯真的感情,《天仙配》之所以成为文艺经典可能就是因为它符合人们对纯粹感情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