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词,由于和敦煌莫高窟、莫高窟藏经洞,以及敦煌学连在一起,不仅在国内妇孺皆知,在世界上也是声名远播。但自近代以来,关于“敦煌”一名的由来及其含义,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直至今日仍然是诸说并立,歧见纷呈,令人莫衷一是。本文拟在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文“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原文是:“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810页)以上引文的背景是汉武帝向张骞询问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在介绍大月氏时提到了敦煌这个地名。这段对话发生的时间是在敦煌与河西归汉之前,当然也在敦煌设郡之前。
此外,在《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中,也提到了敦煌:“自此之后,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直酒泉、燉煌郡。”(《史记》,第3498页)这段引文是在介绍汉武帝将河西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以后,匈奴在河西以北屯驻右方兵,窥视酒泉和敦煌。显然,这一事件发生在敦煌设郡以后,敦煌是作为郡名出现的。
比《史记》晚一些的《汉书》,也多次提到了敦煌。如《汉书·西域传》中有:“大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90~3891页)这条材料所记和上引《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应为同一事,其史源很可能来自《史记》。又如《汉书》卷六一《张骞李广利传》载:“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焞煌间,小国也。”(《汉书》,第2691~2692页)这段文字记载的也是张骞和汉武帝的对话,是张骞向汉武帝介绍西域的另一个小国乌孙的时候提到了作为地名的敦煌。这两段文字发生的时间和上引《史记·大宛列传》的记录一样,是在汉朝将敦煌与河西纳入版图之前。再如《汉书·西域传》记载:“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汉书》,第3873页)这条材料是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河西匈奴以后,在介绍汉朝在敦煌设郡和设郡以后的防御情况时,提到了作为郡名和地名的敦煌。
《汉书》以后,有关敦煌的记载就史不绝书了。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第一,作为地名的敦煌,其出现的时间早于西汉大军击败河西匈奴。换言之,早在匈奴控制河西的时候,敦煌就已作为地名出现了。第二,在最早的史书记载中,敦煌的“敦”字还有“燉”和“焞”两种写法。依据古代字典的解释,“燉”“焞”两字是互通的。
最早对“敦煌”一词进行解释的是东汉人应劭。他在《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敦煌郡”条的注释中说:“敦,大也。煌,盛也。”(《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14页)唐代李吉甫更进一步发挥了应劭的解释,他在《元和郡县图志》“敦煌县”条中说:“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6页)该书点校者认为上引李吉甫的文字有脱误,应作:“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之。”从《元和郡县图志》的体例来看,点校者的推补是正确的。但以往引用者多数没有注意到前人对该书的校勘。无论怎样,以上记载都表明李吉甫继承了应劭对敦煌的解释,并将其兴盛的原因进一步和丝绸之路(开广西域)联系起来。
以上是我国古代史家对敦煌的记录和解释,并得到了历代史家的认可,直到清末以前,未见有人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