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其来历主要基于以下方面:
天文现象:
冬至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阳光角度最小,因此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冬至标志着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古代历法: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利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因冬至当天日照时间最短,土圭上显现的日影最长。
在周朝,曾以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年初),即新年的开始,这种历法称为“周历”。
阴阳五行:
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时刻。这意味着从冬至开始,阴气逐渐减弱,阳气逐渐增强,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来临。
民间传统与节庆: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例行放假。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天文节点,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统,是中国人民重视和庆祝的节日之一。
点赞 (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