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兄妹重走“父亲的长征”,一家五代人88年守护烈士墓,红军长征经过的湖北郧西,有这些动人故事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吉刚发布于:2024-11-23 21:08:55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中,诞生在湖北的红二十五军,人数最少,平均年龄最小,却在长征中人数不减反增,而且还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他们扩大和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并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为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创造了重要的条件。*称赞他们是:“中央红军之向导”“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走过的重要地方。1934年至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郧西边战斗、边宣传、边壮大,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极目新闻记者和湖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日前来到郧西,寻访这里的红军故事。

长征国家公园,建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2024年8月10日,国家长征文化公园(郧西段)开园。公园所在地,正是当年红二十五军战斗过的地方。


2024年8月10日,国家长征文化公园(郧西段)开园,徐海东外孙女徐梅梅(前右二)与当地群众合影(通讯员汪伟摄)

郧西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李先念、贺龙、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等率军在这里“九进八出”。红四方面军在上津镇血战云岭,红三军在白岩寨建立红色政权,红二十五军在此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活动时间长达两年八个月。

2021年7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郧西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一轴四线”总体空间框架的“四线”建设范围。

据了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包括鄂豫陕省委旧址及省委会议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223团政治处旧址、长征转战郧西历史步道示范段、红军医院、王家坪红军小学等项目,形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脉络。

重走长征路,红军后代寻访先辈的足迹

拄着竹竿,举着红军的旗帜,沿着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山路攀登。11月初,孔联胜和兄弟姐妹们以这样的方式,走完了父亲孔景周当年走过的长征路。

孔景周曾任红二十五军连长,1978年去世。参与这次“重走长征路”的六兄妹里,大哥孔联中已78岁,最小的弟弟孔庆东也已62岁,平均年龄68岁。


关防乡一天门村红军路(通讯员黄江平摄)

老三孔联胜说,从父亲去世后,六兄妹就想着要一起替父亲重走长征路,帮助父亲完成夙愿。可因为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没能实现。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他们想趁着身体尚好,把多年的愿望付诸行动。

孔联胜整理父亲的回忆录,研究红二十五军军史,精心制定了重走长征路的路线图、交通规划和时间表。今年8月23日,他们分头从北京、襄阳、十堰等各自的居住地出发,来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集合。

在甘肃省泾川县吴焕先纪念馆,他们对着吴焕先的遗像庄重地敬礼、默哀、并献上花篮。夏先国、叶光宏……孔景周的回忆录中,记录了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们的名字。兄妹们怀着无比的感激和崇敬,在烈士墓碑前敬献花篮。

一路走,一路看,每到一处,六兄妹必定会做同一件事:敬礼、默哀,敬献花篮。在买不到鲜花的地方,他们就去采摘山上的野花。他们为的,是实现父亲生前的遗愿:去看一看牺牲的战友,为他们献一束花。

5代人接力守护红军墓,他们的故事还在延续

在鄂陕交界处的郧西县七叶山上,有一座没有墓碑的孤坟。郧西县香口乡李师关村村民方英东记得,从他的太爷爷方明耀开始,全家人每年都要在为祖先扫墓之后,再为这座孤坟扫墓。直到两年前,方英东才从父亲方典主口中得知,在这里长眠的,是一位红军。从1936年的一句承诺开始,方家已经为这位红军守墓88年,目前已经传到了第五代守墓人。他们的故事经极目新闻报道后,感动了众多读者。


关防二天门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关防乡党政办提供)

居住在七叶山周围的村民们,能说清这里大多数墓的主人,唯独对这一座孤坟,不知道它的主人姓甚名谁。2024年3月14日,在郧西县人民医院,正在住院的方典主,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了这个多年来只能“单传”的秘密。

1936年4月下旬,红二十五军主力长征到陕北。留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该军红七十四师,经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西进,在山阳县西照川镇龙山消灭反动民团百余人,缴枪60余支。在这场战斗之后,部队转移到和龙山一山之隔的郧西,在七叶山上,一位红军伤员因救治无效牺牲。和红军战士们一起将他葬在七叶山顶的,正是方典主的爷爷方明耀。方典主说,红军当时马上要继续行军,临行前交代方明耀,下葬的是一位红军干部,请一定要将他的墓守护好,并且不能轻易告诉他人。

1959年,方明耀临终前将这个秘密悄悄告诉儿子方宪政,让方宪政坚持守护红军墓,每年培土扫墓。1988年,方宪政临终前又将这个秘密告诉自己的二儿子方典主,说这个墓里埋的是一位红军将领,大个子,20岁左右的年轻人,并叮嘱儿子每年扫墓护坟。

从此,方典主像父辈一样,接过了守护红军墓的责任。即使1994年搬下了山,他每年仍要带着儿子,走几十里山路来给红军扫墓。直到前年,方典主被查出患了癌症,接受了胃部切除手术,他怕自己再走不了山路,于是决定,像父亲一样,把这个秘密传给下一代。

今年10月,极目新闻记者再次回访郧西时,方英东告诉记者,父亲已于9月去世,临终前他还希望能修条路,让自己能再到红军墓前看看。

方英东的儿子方才彬,了解到爷爷的故事后很受震撼。他也加入了守护红军墓的行列。方英东说,他们会把祖辈的使命接过来,一直守护这座红军墓。

什么是红军?郧西档案馆“镇馆之宝”是这样讲的

“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什么是红军》传单(通讯员供图)

这是1934年红二十五军刻印的《什么是红军》传单上的内容。斑驳的红纸上,字迹清晰可辨。这份红色传单,珍藏于十堰市郧西县档案馆。它也是郧西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这张传单,是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刘立英收藏46年后保存下来的。刘立英的孙子李登科讲述了这张传单的来历。

李登科说,当年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爷爷加入地方游击队。他将这份传单缝进衣服夹层,带回家,叮嘱奶奶一定要保存好。奶奶虽不识字,但能感受到传单内容的力量,把传单看得比命还重。她用红布包了又包,夹在家谱里,塞进屋檐下的墙缝中,用泥巴糊得严严实实。

在白色恐怖的艰苦环境中,在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反复搜查中,刘立英受尽折磨,始终没有交出这份传单。“敌人来家里搜查的时候,将奶奶吊起来严刑拷打,奶奶胳膊上、腿上都是伤疤。奶奶坚信,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只要红军在,穷人就有希望,就有出头的一天。”李登科说,小时候他还看过奶奶手上的伤痕。即使是严刑拷打,奶奶也从没有透露过关于传单的任何信息。

直到1981年,郧西县在当地收集、核查史料,刘立英老人将珍藏46年的传单,交给了郧西县档案馆。

今天珍藏在郧西县档案馆的这张传单,是红色的,但李登科说,其实这张传单印刷时是白色的,是包着传单的红布,在46年里慢慢把纸染成了红色。

极目新闻记者从郧西县档案馆了解到,当年,为了核实传单的内容,他们曾经把这份传单送到北京,很快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原来,这份传单的作者,正是当时担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刘华清。当年,由郑位三撰稿,吴焕先审稿,刘华清亲手刻印的这份传单,曾激励无数郧西儿女投身革命队伍。当老将军数十年后再次看到熟悉的内容时,非常激动。后来在编撰《刘华清传》时,这份传单也出现在书中。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