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

用户头像
来自佛山大学-李晓城发布于:2024-03-31 14:44:13

上图只是说明我读书的版本。

疫情期间,没有笔,所以用电脑写下了以下笔记。

只是出于一个青年人浅薄的理解。写出来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福贵的老人的一生。这个地主的儿子,出生含着金汤匙,自然多了些游手好闲,爱钻妓院。自古嫖赌不分家,被人下计,败光家产。他爹有担当,帮他还清债务,自己却气死了。他娘亲随之病了,他到城中去请郎中,中途被抓壮丁去拉大炮。九死一生,被解放军放回家。终于回到家中,可是娘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一次高烧不会说话了。生活艰苦,还好一家人都在。可人民公社运动,砸锅大生产,让处境愈发艰难。儿子有庆抢着给县长妻子输血,结果失血过多死亡。(福贵不敢跟家珍说明儿子的死亡,瞒着她,到最后她自己发现,看这段的过程真的太苦了,可写的太好了,要精读)凤霞找了一个好丈夫二喜,生活看起来,也越来越好,可生活总是这样,不经意的迎头一棒,凤霞难产大出血死了。孙子苦根活了,可到他四岁时,二喜又死了,身体被水泥板压扁了。苦根在七岁时,吃豆子撑死了。只剩下了福贵一人了。他买了一头老牛,相依作伴,度此余生。


故事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关于这一点,作者在文章麦田新版自序中提到,他最初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困难重重,难以为继。有一天突然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却十分顺利。我在想,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心里感受和情感,自己遭受的苦难和煎熬,在这时候更显得珍贵的亲情和温暖,意义表述出来。是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是自己怎么能感受到这一件件事中的情感交错,波折起伏,起起落落,生生死死。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不幸?有因必有果,在前文描述他在败光家产的情节时,我就想到后面有不好的结局。尤其是在*,家珍跪在地上,被打被踢,又孤身一人回家的场景,让人咬牙切齿,让人觉得你之后遭什么罪都是应得的,为后面一系列不幸的降临起了开端。有庆为什么会死,因为给春生的妻子输血。他抢着要去输血,因为那个女人是县长的妻子,他想为这个困难的家做出一点贡献,让这个家好过一些,家里穷啊!快要弹尽粮绝了。所以害死有庆的不仅仅是这次输血,医生活着县长,医疗条件的差,也有这个社会整个缺少生活必须品,不能保证温饱,所以所有人都在拼了自己的命来争取一线活着的机会,为自己,也为家人。所以我对福贵的情感也从最初的厌恶,慢慢转变为同情。


我在想福贵一生到底有多少次想过了结自己的一生,因为自己,败光了家产,气死父亲。之后接二连三的亲人去世,一桩接一桩的。直至最后,让最后的希望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而撑死了。我当时读到这里,惊讶极了,感觉所有的不幸全部降临在这一家人身上。虽然我早就在心里想到了部分结局,但是在我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份希望,想着他起码有一个亲人,有一个心灵的支撑点。那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他是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在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他死里逃生,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个家,还有他心心念念的亲人,他想回去,他要回去,他的家人在等他。在所有亲人都亡故后,他想,他不能就这么离去,他的家人为他而死或者说因他而死(当然不能全怪他,但是有他的原因,并且他可能认为他自己有很大的责任)他不能再离去了,他要是也没了,这个家在世上真的就消失了。他带着全家人的希望,活着。或者说在他眼里他的所有家人还活着,所以,他才会对着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

为什么老人福贵要叫老牛“福贵”,文章说了,老人觉得牛是家里的一员,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福贵好。他其实认为自己就是那头老黄牛。老人这个时候,家人尽去,他的心也已经死了,他的一切都去陪伴他的家人去了。他自己已经身化黄牛,去跟自己的亲人一起劳作,带着赎罪的心理,想多为家人做些什么。可是他不能啊,他年纪大了,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在假想,他认为他还和家人一起好好的活着,所以,他才会对着牛说:“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羊为什么对有庆那么重要?是他的情感寄托,是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唯一能有的精神享受。他在整个生活中所有的能属于自己的只有那头羊,最后还是免不了被卖掉的命运,这更让有庆显得可怜。

春生的死和福贵的生,在他死的那一刻对比的十分鲜明。春生在做县长时,因为有庆救自己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愧疚且不被原谅。但医生强行抽取有庆过多的血,或许也不是他所愿。文革期间,他每天都被吊起来打,他实在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和虐待。时代对他有愧,可对其他人何尝不是一样?所以,在文革期间,福贵和家珍原谅了他,他们都明白,孩子的死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春生。

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福贵经历了从封建地主时期国民党执政,到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化,再到*,直至文章结束。按照文章叙述推算,地主时期,父亲死亡,后在异乡帮助国民党时,母亲死亡;人民公社运动时期,儿子有庆输血死亡;*,女儿难产死亡,紧接着女婿二喜被压死;土地包产到户时,孙子被豆子撑死。可实际上,上述原因就算是真正的原因了吗?或者说,是全部原因了吗?不尽然。父亲是地主,没了土地除了心理落差,自己没了生活来源,也不想拖累下一代,也是原因吧。战乱并不能很好的生产粮食,还让诸多家庭破碎,妻离子散。母亲见不到儿子,这是当时多少户人家的真实写照啊!有庆当时已经长大,有自己的思想,想为自己家里出一点力,他知道家里苦啊,但是实际上是整个社会都却少足够的物质,需要拼抢才能得到。苦根被豆子撑死,只怪福贵照顾不好,一下子煮多了豆子吗?怪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一下子吃多了吗?包产到户后老的老,小的小,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自然没有足够的产出,穷的孩子连豆子都很难吃上。可当时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文章整篇都很深刻引人。故事中有很多巧合。有庆输血救的是县长的妻子,而县长正好是当时国民党时一个战壕一起拉大炮的兄弟春生,他们一起同生共死过。福贵的儿子女儿都是因为生孩子而死。

文中也有很多细节都用朴实的语言刻画,却入木三分,让人灵魂受到冲击,举下面一个例子。

“爹,我死了埋在这里。”“这块就留给我吧,我怎么也会死在你前面的。”这话怎么听都好像是在暗示着后面的悲惨事件。

“苦根”这个名字也太苦了,就好像孩子要泡在苦水里长大一样。

这里描写家珍临死前状态,“闭着眼睛躺在床上,耳朵还很灵,我推门她就会睁开眼睛,嘴巴一动一动,那声音轻的跟心跳似的”,是啊,她当时那么虚弱,就是想再多活一会,多看看自己的丈夫,女婿,孙子,多想想自己的父母,儿子,多回忆一下今生走过的路,她可能恨这个时代吧,让他们一家人不能好好活着,她想要的也仅仅只是活着啊!但她没有,她说自己“心满意足”,还为福贵生了一双儿女,他还要做福贵的妻子,多么质朴的心啊。

家珍两次提到有庆、凤霞是死在牵头,她感到“安心”“知足”,可是谁期待这样的知足和安心啊,谁想着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我想,死去的人的意义是让活着的人更好地活。于是,家珍不住的叮嘱福贵,要好好活下去,还有苦根和二喜。

福贵背着自己死去的儿子回家,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回去的,会不会步履蹒跚,会不会心已麻木,完全感觉不到外界的事物,可走到村口,又只是想着该怎么跟家珍说明这一切,她会不会面对不了儿子死亡的结果啊。可福贵自己又是怎么面对的呢?“我坐在爹娘的坟前,把儿子抱着不肯松手,我让他的脸贴在我的脖子上。”“埋掉了有庆,天蒙蒙亮了,我慢慢往家里走,走几步就要回头看看,走到家门口一想到再也看不到儿子,忍不住哭出了声音,又怕家珍听到,就捂住嘴巴蹲下来,蹲了很久”他是多么爱他自己的儿子,却又要忍着不能表现出来,因为他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妻子知道这个坏到极点的消息,以免加重她的病情。连哭都不可以啊!

家珍通过一系列细节推断出儿子死了,她却异常冷静,让福贵背她去村西头——埋着有庆的地方,看看。母亲在儿子的坟前,“她扑在了有庆坟上,眼泪哗哗地流,两只手在坟上像是要摸有庆,可她一点力气也没有,只有几根指头动着”,她多么的悲痛啊,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啊!


故事让我对活着有了更深的思考,对过去的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疫情期间看这篇文章,对生命充满了更深的敬畏,对我们的时代有了更多的赞赏和感激。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不仅不用为自己的物质问题,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担心,开始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更加伟大的目标了。我们不应止步不前,我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应迎着时代的潮流,更好地活着。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意义,每个时代的人各有各的活法,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对待苦难的不屈不挠,对待人生的豁达,福贵苦难的经历里也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从福贵的角度来看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儿女是最好的儿女,还有女婿外孙和那头也叫福贵的牛,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有时,我也在想故事的真实性。可是,我们都不能感同身受。就像一个笑话说的,一个现在的富二代认识了一个心仪的姑娘,他不想因为女孩是因为钱而爱上他,于是他假扮一个穷小子去和姑娘接近。他假扮的穷是怎样的呢?家里有一辆不太好的跑车,只在三环有一套三居室,月收入仅三万。这是他所能想到的贫穷的极限。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都受限于我们的认知,我们没有经历过,并不能推测出贫穷的极限,我们永远不能理解现在怎么还有人在垃圾堆捡一些很破的东西,甚至吃那些垃圾堆上的食品,就像还有在疫情期间舍不得买口罩的人。

以上,与诸君共勉。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