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后,我有幸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在夏蝉声中合上算不得厚重的书页,眼前却又浮现出先生那在祖国乃至世界大地上行走的瘦弱却如竹般挺拔的身影,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文化苦旅》记述的是什么?是美好壮丽的河山?是千年历史的印记?是旅游观光的杂感?不是,或者说不全是。未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看到的,是先生关于祖国名胜的评价;翻开这本书后,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肤浅无知。曾听过这样的评价——“余秋雨先生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的确如此,先生他,是怀着对祖国文化与河山的热爱,以山水景物为依托,凭借着自身渊博的文学与史学功底,用浓厚的笔墨,抒写文化的灵魂以及人生的感悟。
文化苦旅,这不仅仅是一段旅程或一本书,不单单是几处古迹或历史印记,它对我而言,或许用“谆谆教诲”来形容更为合适。毕竟,有多少人会像先生一样在参观文化古迹时,思考它们的故事,思虑它们的未来呢?日益残败的莫高窟,让我感受到文化毁坏的悲痛;热浪中的沙原隐泉,让我明白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狂风飞尘中宁古塔,让我看到了流放文人的不屈文化之魂;神话般的都江堰,让我感慨着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的力量……跟随着先生的脚步,品读着先生的文字,同先生一起用独特的视角和眼光去观赏文化古迹,我的视野不再狭隘,我看到的不只是风光的壮美,还有民族文化被弃之一旁的悲痛与不甘,这近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却又有着强大到振奋人心的力量。这绝不同于我平日里看到的小打小闹、无病呻吟的“轻松”游记,它是一部文化的史诗,却又是文化的无声求救。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秋雨先生的自序。是的,怎能轻松潇洒,在每一段旅途的轻松外表下,包裹着的分明是千年历史的沉重。在《文化苦旅》中,先生教会我们的、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颗民族心,是一抹民族魂!先生用浅显易懂的人文历史景观,来诉说辛酸沉痛的文化故事,用以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灵魂,让我们感悟中华文明的壮美与不易,铭记历史深刻的教训,将中华民族之魂永储心间!
如今是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华人民讲求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看似关系不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不能将强大的民族文化之魂永储心中,又如何让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如果我们不能将优秀的历史底蕴藏入心间,又如何促使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如果我们自身没有保护、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又如何继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优秀传统?因此,在合上书卷后,我们更应将书本的文字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动力,让文化的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将秋雨先生的“苦旅”继承下去、发展下去。
行走在中华神州的大地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便是我们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苦旅”。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