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对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对大学生对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看法是基于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一些反应做出的。我们以爱国层面来剖析大部分大学生的行为看法。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学生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的核心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从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大学生愤慨的情绪。从日本*事件,大学生对日货的抵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光只是在大学中学习,他们还时刻关注一些社会事件。
所以我认为大部分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在思想上是认同的,而他们对待一些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在思想上是反对的,在行为上是抵制的。这说明大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并基于这些词作出判断,明辨真善美,假丑恶。但我想说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只是浅层次的。我们当然能理解这些词并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但当我们是否能做到却又是另当别论了。
二.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1.享乐主义。现在的享乐主义主张当前的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人的行为目的是寻求当前的快乐或逃避眼下的痛苦。这种说法显然是无懈可击的。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但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现在就采取“享乐主义”未免是有点早的。你说打游戏,看视频会使你感到快乐,写高数,画工图让你难受。所以你就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对功课采取消极的态度。你可能会说反正这几门课将来不会用到。但我想提醒你,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大学生,我们学的不光是知识还有能力,享乐主义带来的,可不会对你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2.丧文化。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我认为丧文化表现在大学生上是大学生对自己价值的否定。内心中对自己的否定可以来源于生活的各种方面,诸如学业,恋爱,交友。“可能真是我不行”“谁让我这么笨呢”“我这样真是没救了”是这类人的真实写照。宁愿无所事事,宁愿“葛优瘫”,也不愿意再接着做任何事情。丧文化体现着大学生对生活和自身的消极态度。
3.佛系。佛系与丧文化的不同表现在前者并没有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他们只是不愿意自己去做,不愿意承担。他们不想参加学生会,认为做事情太麻烦了。他们不想参加社团,认为社团的活动太无聊了,太麻烦了。他们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美其名曰: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他们确实是像修禅的人一样,很佛系。但我想说他们同样忘了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我觉得大学生可不需要与世无争的精神。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与人交流 增长才干,不应该活得人与人之间像一座座孤岛,而应该彼此架起桥梁。大学生活本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被他们过的确实是平淡冷清,我们需要的是律动,而不是佛系。
4. 注重感官刺激。注重感官刺激是与精神的冲击这类词相对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刷抖音,快手这类的小视频。而以小视频为首的这类信息有两个特点:1.看完这条想再刷一条2.接受到的信息我们以感官形式流露出来(笑声),之后就从我们的记忆中淡掉。停留在感官上的信息自然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这类信息当作消遣可还行,但如果沉迷,就可以说是浪费时间了,一味地注重感官刺激,不仅消耗我们处理其他事情的时间,更消耗了我们处理其他事情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它只是在我们的感官上掠过,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时间去哪里了的同时,我们会再刷一条,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了。
5. 缺少公共精神。大学与初中,高中的不同点在于大学是以个体为单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学号。而初中,高中是以班级为单位,从高中向大学的转变意味大学生对公共概念的模糊。每一个人只要各司其职就好了。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各司其职。想象一下,大家在举办运动会,某一个人在草地上扔了垃圾。他抱着反正不会查到我身上的想法就扔了,要是在初中,高中,根据垃圾所在的位置判定班级的位置,总能查出一位负责人。但在大学情况就不一样了,没人会查,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有这种想法,这就是公共精神的缺失,没有约束力,自然也不会有人在意了,但如果想想所有人都这么想,情况有多可怕。
三.出现这些现况的原因
1 .自控力差,失去了约束。
2.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的落差。高中生活可以说是紧绷的,每天按照课表来活动,而大学生活则全然不同,没有人告诉你今天要交什么作业,更没有人会催促你做任何事情。可以说是大学与你以往12年的学习生活大相径庭。正是因为这些落差,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在上了大学之后,失去了方向感,更没有什么目标。可能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但适应期不是你养成坏习惯的理由。这个适应期应该尽可能短的,有些人在适应期中努力调整,结果很快就适应了。有些人则以适应期为理由产生各种消极的思想。而产生这种消极思想是正反馈调节,只会让你更偏离原来的道路。一旦在大学开始养成,就会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让你在大学四年中无法终止。
3.心理状态的改变。每个人都是从高考中竞争出来的。有些人会认为我高中三年的努力就是为了一个轻松的大学。这种内在思想的转变往往是影响最大的,最难改变的。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从小学到高中是一个成长历程,而大学之后就是另一个成长过程了。进入大学,只能说你前一个成长历程完美结束,而这同时预示着另一个成长历程的开始。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摒弃这种思想(过一个轻松的大学),之后寻找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上了大学,不是你该停止脚步的阶段,上过大学,或许你才应该停下脚步,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如果我们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大学,你对自己的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的大一新生,共收录102份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录)。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大一新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很好,并且对参加社会活动有很大的兴趣,普遍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这说明我校学生的基础修养是有的,并且看的出我校在这一方面的确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第22题上,有98人选择我会去的,认为这样的社会活动是有意义的,其余选项各有一人选择,这说明我校学生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还是有积极的态度的。在第5题上,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认为国家需要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这说明我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还是有的。
但由于本次的调查人数有限,而且我校也不能代表普遍的大学生,所以此次调查只能是表明我校的践行情况是不错的,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此我引用了一些数据。
(调查结果是选取20所高校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每所高校各100名,男女生各50%。其中,选取“985”“211”高校11所,;普通本科院校6所;;高职高专院校3所)
从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做的很好,一半的人做的一般,这个数据其实已经很可怕了,这说明了我们的践行情况还是做的不够好的。
从上面3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存在的知行分离现象,大家都知道爱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还有3%的人选择尽量逃避参军。当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时,有14%的人选择保全个人利益。当询问有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向时,有9%的人没兴趣,并表示没参加过。这些数据表明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实践上,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节的现象,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五.大学生知行分离的内在联系与深层剖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大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停留在认识阶段,即我们只是知道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但却不能坚持做对的事,放弃做错的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抄袭别人的论文是一种学术不端,但还是会有人去抄袭。我们都知道诚实,友善,但在实际上做起来,有时候依然会去违背。即现在我们无法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可以称得上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认为基于之上的论述,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有点类似于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我们总能发现到别人的一些错误,并以一些大道理去批评,可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做不到。我们知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是有好处的,但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却不去。我们有时会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参加社会活动,那很有意思,但是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没有去,这就可以说是我们大学生的真实现状了。
不过这种现状是有原因可循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我们个人本身。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开始,只是学过品德,道德与法治,政治,只是了解了好的品德我们需要培养,坏的风气我们需要摒弃,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诸如此类的。可以这么说,我们用了12年时间来打成了地基,却没有在地基上开始盖东西。我们只是建立在认识的层面上,只有很少的时间机会或者没有。但到了大学各种实践机会向我们涌来,我们刹那间确实无法适应,我们需要一个缓冲期,之后再开始在地基上开始造楼。
而这个对于时间机会的缓冲期正好与上文提到过的进入大学后的缓冲期相吻合,这时候,我们个人的思想开始左右我们的决定。为什么明天要去参加社会活动,我只想呆在宿舍里睡觉。为什么明天要去参加社会活动,我还不如在宿舍里打游戏呢。为什么我要去参加社会活动,反正又没有人去管我到没到现场。诸如这样的思想是肿瘤,它会扩散,有第一次不去,就有第二次不去,之火就有再三,再四,乃至于有再五,再六。而这之后,我们就会认为这样的社会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一开始建起来的地基也毁了。
上了大学,我们是处于能掌握自己人生命运的阶段,但由于我们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去做,之后时间过得久了,我们对如何去做了失去了兴趣。大学由于失去了约束,使得我们不经意染上的坏习惯可能会伴随着大学四年,更或者,是终身。熬夜熬的久了,有时候是为了补作业,有时候是为了刷手机,以至于我们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也认为熬夜刷手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一件事情做的越多,就越认为这件事情是正确的。
高中想象大学是美好的,青春洋溢的时光,但不曾想到当真正要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时,懒惰击倒了我们,丧击倒了我们。难道大学过后,我们问自己学到了点什么时,我们回答:好像没有吧!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
六.解决这类现象的路径初探
1.学校。学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其首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一个良好的氛围也算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校可以从多方面开始做起,比如积极举办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多举办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活动,针对某些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不要等到大学生本人注意到才去解决,应该让大学生互相监督,这里的监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监管,而是所有的人处于相同的位置,大家互相发现对方的不足以及是否存在上述的思想现状,班级的辅导员时刻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关于互相监督的范围我觉得以宿舍为最小的单位是最合适的了,舍友们整天会与对方打交道,从而会时刻注意到他们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更能及时做出反应。
2.大学生本人。关于大学生本人出现的思想问题与知行不一的现象,最终的落实情况还得从个人实际出发。不管外部的校园文化多好,文化建设活动有多么丰富,如果大学生自身不心动,也不行动,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要想真正解决,只能从源头上出发。大学生遇到问题,要学会与人沟通,而不能把自己的想法深埋于内心,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各种类似马家爵事件的问题,都是能够通过沟通来解决的。大学生本人的思想问题,可能自己不会发现,但是如果别人能指出来,那事情不就解决了。而且我们本人也不能一直等待别人去发现,遇到烦心事,学会与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别人也才能更了解你,否则自己一个人去处理各种事情,,在没有别人的协同下,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所以大学生在遇到一些状况时,也要学会与心理老师交流,各学校都会配有专业的老师去帮你分析,解决,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交流。
3.小学减负,大学增负。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大学这样的宽松环境,很容易产生各种思想问题。一方面是课业的松弛,学习全凭大学生本人,而且只有期中,期末有考试,而有些科目甚至期中都不考,这样学习的“战线”拉的如此之长,很容易思想松懈,反正只有学期末才会考试,就容易产生平时翘几节课也没关系的想法,不去上课在干什么?或者是在宿舍睡觉,又或者是打游戏。这样因此产生惯性,影响学业,影响自己的发展,所以我认为适当的增加学习任务是有必要的。而小学作为一个人天性的养成期,如果只是一味地写作业,背课文,那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是没有益处的。而如果在小学积极参加一些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样上了大学还能继续培养,不至于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如果在小学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上了大学之后,也估计不会产生一些腐朽的思想。性格的塑造是终身的事业,一定要在小学的时候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