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观后感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陕科大化工易班发布于:2023-11-11 19:36:11

《第一日》观后感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李阳阳发布于:2023-11-13 16:39:29
提到“开国大典”,不少人的记忆是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是人民领袖*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是宏大而激动人心的画面。区别于传统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该片避开传统的宏大叙事,将叙事核心聚焦在开国大典一天,并将视野聚焦在那些曾经亲历过开国大典的“普通人”身上,从“亲历者”的个体记忆辐射开来,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所以该片在人物选择上,注重从“普通人”身上挖掘历史细节,而不是像以往全部将视角锁定在伟人身上,而是寻找亲历历史大事件的普通百姓。“历史,应该是有温度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每一个个体的记忆,只要能穿越时间存留至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导演组这样解释道。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索亚妮发布于:2023-11-14 00:37:58
第一集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时间核心,以天安门广场为空间核心,将视野聚焦在那些曾亲历过开国大典的“普通人”身上,从“亲历者”的个体记忆辐射开,对历史进行解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人民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工作作风,自强不息,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马帅发布于:2023-11-14 00:50:31
观看《第一日》之后,我深深的被这种个体叙事的风格所打动,在影片中的所有事迹都是来自于当年的历史记录以及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受访或日记。片中讲述到摄制组从档案馆、博物馆或私人保存的当年的文物中,寻找70年前的痕迹,将它们重新展现在纪录片中。但是记录到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我能想象的到在1949年的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前,当时的人们会有多么的自豪。看完这样一部影片,我真切的感受到历史是有温度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索亚妮发布于:2023-11-14 01:05:54
第二集:开国大典作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事件,永远铭记史册。开国大典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伴随着种种“记忆”和细节,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真实记忆都得以鲜活呈现,让我重新品味开国大典背后的艰辛与和平的来之不易,为走向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卫来茹钰发布于:2023-11-14 15:53:31
10月1日,56门礼炮响彻天安门广场,14亿中国人民的心跳跟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所律动。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充满欢乐朝气的群众*,让无数中国人感动落泪。同时,#1949空车#悄然登上网络热搜榜,人们纷纷将思绪追忆回1949年的开国大典,感触新中国从*蓝缕走向了繁荣强大。“片中使用的个体叙事,均来自于当年的历史记录以及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受访或日记。为了保证’故事’叙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摄制组从档案馆、博物馆或私人保存的当年的文物中,寻找70年前的痕迹,将它们重新展现在纪录片中。”《第一日》总导演樊志远这样介绍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寇澳湘发布于:2023-11-14 19:2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每个人都身在其中,那些关于开国大典的珍贵记忆,共同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同记忆”。《第一日》借助私人日记信函、回忆录、文献文物、亲历者口述等一手资料以及黑白素描画描摹“还原”的人物场景,通过富有勇气的尝试和摸索。纪录片中说到的“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的心,现在处在和平年代,也要在生活中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张天慧发布于:2023-11-14 20:10:38
当历史的洪流滚滚而过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是参与者。分针和秒针沿着循环往复的刻度标记时间的流逝,人们耕耘自己的一生,把点点滴滴,播种在历史厚重的岩层当中,某一时刻的回望,才发现曾经琐碎的一切,就像一粒粒鲜活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这些故事,遥远而伟大。这些回忆,微小而珍贵。70年时光转瞬而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改革开放,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人民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事业推向前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杨景毅发布于:2023-11-15 09:08:47
“片中使用的个体叙事,均来自于当年的历史记录以及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受访或日记。为了保证’故事’叙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摄制组从档案馆、博物馆或私人保存的当年的文物中,寻找70年前的痕迹,将它们重新展现在纪录片中。”《第一日》总导演樊志远这样介绍到。  片中还将展现大量的私人日记和回忆录。比如美国汉学家德克·博迪,他于1948年8月抵达北平,至1949年8月离开北平, 为期一年时间内, 他亲历了北平解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举措, 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受到普通民众支持的原因。这一视角,为纪录片的叙事增添了不少新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李子涵发布于:2023-11-15 12:23:41
《第一日》是以1949年10月1日以开国大典为基础展开的,从一些“普通人”的视角来进行,这不仅让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开国大典,更让我们明白“普通人”视角下的开国大典是怎样的意义,这样的一部影片,它是有温度的,它的价值非常巨大,作为一名中国人,在任何时候看到这部影片都会感到自豪与感动,导演组认为,历史,应当是有温度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加者,每一个个体的记忆,只要能穿越时间存留至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那些可能散落在历史中的个体记忆、那些很少会被正式记入史册的个体经验,往往跳动着生命的绿色;那些鲜活而独特的记忆,经常可以成为穿透宏大历史叙事壁孕的重要元素这种安透,并不是破坏既定历史叙事,而更像酒落在岩层中的种子,他们坚韧生长,撑开岩石,摆脱束缚,让每一个留意到他们的人,都会感受到历史的生命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向容容发布于:2023-11-15 13:38:40
《第一日》将叙事核心聚焦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一天,通过日记信函、回忆录、文献文物、亲历者口述等诸多资料,用众多个体故事,将曾经的历史“还原”。一代代人不断更迭,回顾几十年辉煌征程,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前几代伟人的奋勇拼搏。现如今时代的重任已经落在了青年肩上,我们当勇担责任,敢于创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袁子懿发布于:2023-11-15 15:00:25
展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时刻。我深感激动和震撼,也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得以摆脱压迫和奴役,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成为了许多人的心愿。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王乐夏发布于:2023-11-15 16:24:13
区别于传统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叙事 结构,《第一日》避开传统的宏大叙事,将叙 事核心聚焦在开国大典一天,并将视野聚 焦在那些曾经亲历过开国大典的“普通 人”身上,从“亲历者”的个体记忆辐射开来,对历史进行解读,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王昊发布于:2023-11-15 17:36:20
提到“开国大典”,不少人的记忆是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是人民领袖*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是宏大而激动人心的画面,但在70年之后,也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当时普通的群众百姓们,在做什么呢?   这就是纪录片《第一日》的有趣之处。区别于传统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该片避开传统的宏大叙事,将叙事核心聚焦在开国大典一天,并将视野聚焦在那些曾经亲历过开国大典的“普通人”身上,从“亲历者”的个体记忆辐射开来,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所以该片在人物选择上,注重从“普通人”身上挖掘历史细节,而不是像以往全部将视角锁定在伟人身上,而是寻找亲历历史大事件的普通百姓。   “历史,应该是有温度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每一个个体的记忆,只要能穿越时间存留至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导演组这样解释道,这也是在创作过程中所坚持的理念。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白睿文发布于:2023-11-15 19:12:22
《第一日》不仅是一部描绘登月任务的电影,它还是一部弘扬人类勇气和探索精神的作品。这部电影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了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去探索未知,去创新。它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敢于挑战,才能有所突破;只有敢于梦想,才能实现梦想。这种精神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林蓉发布于:2023-11-15 19:20:20
《第一日》第一集主要内容为开国大典当日的历史记录以及当时亲历者的采访和日记。影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厚的积极的感情。透过屏幕,穿越历史的隔层,我能深切感受到当时人们内心的骄傲自豪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期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经受了无数艰辛的人们,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终于迎来了新中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蒙万才发布于:2023-11-15 19:27:02
10月1日,56门礼炮响彻天安门广场,14亿中国人民的心跳跟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所律动。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充满欢乐朝气的群众*, 让无数中国人感动落泪。同时,#1949空车#悄然登上网络热搜榜,人们纷纷将思绪追忆回1949年的开国大典,感触新中国从*蓝缕走向了繁荣强大。 如果回到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的中国人到 底在经历什么?也许在纪录片《第一日》中能找到 些许答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录片 《第一日》在国庆节当晚亮相播出,该片通过私人日记信函、回忆录、文献文物、亲历者口述等诸多第一手资料,用众多个体的故事,组成并“还 原”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中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郭彦发布于:2023-11-15 20:24:52
《第一日》避开传统的宏大叙事,将叙事核心聚焦在开国大典这一天,并将视野聚焦在那些曾经亲历过开国大典的“普通人”身上,从“亲历者”的个体记忆辐射开来,对历史进行解读,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这一天国人欢呼雀跃,这一日,外国势力仍虎视眈眈。这一日开辟了我们中国的另一个新纪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黄涛发布于:2023-11-15 23:34:38
《第一日》:年轻的战士孟昭瑞用相机记录共和国的震撼时刻,其中有为了开国大典,指挥过很多战役的杨成有武为了指挥好阅兵仪式,也查阅了多方文献并且向有着多次阅兵经历的苏俄学习,还有6000多多名学生自主发起运动清理北平的垃圾,几乎一夜之间,垃圾山消失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真正用行动诠释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姬海洋发布于:2023-11-16 08:20:37
第二集:开国大典作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事件,永远铭记史册。开国大典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伴随着种种“记忆”和细节,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真实记忆都得以鲜活呈现,让我重新品味开国大典背后的艰辛与和平的来之不易,为走向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胡开婷发布于:2023-11-16 11:01:02
观《第一日》有感,我记忆深刻的是,片中展现大量的私人日记和回忆录。比如美国汉学家德克·博迪,他于1948年8月抵达北平,至1949年8月离开北平,为期一年时间内,他亲历了北平解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举措,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受到普通民众支持的原因。这一视角,为纪录片的叙事增添了不少新意。回忆录具有真实、过去和第一人称的视角,能够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和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殷书炜发布于:2023-11-16 15:22:32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学生的责任。我们要坚守初心,传承先烈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时事政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将牢记历史,坚定信念,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牛孟园发布于:2023-11-16 16:33:13
《第一日》第一集 区别于传统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第一日》避开传统的宏大叙事,将叙事核心聚焦在开国大典一天,并将视野聚焦在那些曾经亲历过开国大典的“普通人”身上,从“亲历者”的个体记忆辐射开来,对历史进行解读,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故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颜子恒发布于:2023-11-16 18:04:28
第一集以开国大典为核心,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毛主席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之上宣布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设祖国之重任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自强不息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奋斗,每一个人都是参与历史的制造者,为建设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理工大学-单驰发布于:2023-11-16 19:51:13
片中展现大量的私人日记和回忆录。比如美国汉学家德克·博迪,他于1948年8月抵达北平,至1949年8月离开北平,为期一年时间内,他亲历了北平解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举措,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受到普通民众支持的原因。这一视角,为纪录片的叙事增添了不少新意。 除此之外,不同的人,如何为开国大典作出准备?开国阅兵的队伍如何被选中?天安门如何成为开国典礼的首选地,严格的队列训练如何困扰着在沙场上骁勇善战的子弟兵?1949年9月30日夜间,谁忙碌到深夜?这些有趣的细节和故事,也将在纪录片中一一得到解答,还原给观众一个真实而全面的1949年10月1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魏佳恒发布于:2023-11-17 03:48:39
时间过去70年,一代代人不断更迭,有多少记忆会留下来,又有多少记忆会被写进史册?历史应该是有温度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努力的结果,那些关于开国大典的珍贵记忆,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同记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石万灿发布于:2023-11-17 08:47:08
这部纪录片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战争是一场人类的灾难,我们必须反思过去的错误,努力避免未来的战争。观看这部纪录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珍爱和平、避免重蹈覆辙。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马浩宇发布于:2023-11-18 15:02:36
片中使用的个体叙事,均来自于当年的历史记录以及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受访或日记。为了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摄像组还从档案馆等当年的文物中,寻找70年的痕迹,讲他们重新展现在纪录片中。历史应该是有温度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每一个个体的记忆,都有其保留下来的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陕西科技大学-吴树国发布于:2024-01-02 13:30:24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二战的残酷和惨烈。在战争中,人们不仅会面临枪林弹雨的危险,还有爆炸、火灾、饥饿等苦难。战争让人们失去家园、亲人,甚至自己的生命。纪录片中有许多真实的影像和记录,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恐怖。这部纪录片也展现了人性的一面。在战争中,有许多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他人。这些人包括士兵、医护人员、民间志愿者等。纪录片中有许多这样的场景,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善良和勇敢的一面。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