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五通",其中"民心相通"是一个重要支点。民心相通?最有力、最有效的就是人文交流。无论是凝心聚力讲好丝路故事,还是开放包容传扬丝路精神,或者深化交流推进丝路合作,都少不了人文这一重要纽带。也只有建立在广泛的人文交流上,经济的交流才有互信,政治的交流才有包容,社会的交流才有活力,"一带一路"建设才有最深厚的土壤。
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先生说,丝绸 路不仅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经济的概念,还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的确,在空间上,丝绸之路始终有着"多极支撑"。从中国、印 ,到中东、欧洲,人类多个文明中心彼此呼应。因为丝路的馈赠,各个文明体既保持了个性也保持了活力,在充满开放性的交流与对话中,往往"旧染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这样的"文明互鉴",正是习近平主席所提"丝路精神"的重要内容。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但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仍然并存,有人认为"并育而不相害",有人却秉持"文明与野蛮"二分法。不同文化观念引发的博弈与合作,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世界走向。当经济全球化让人们利益相互交融、社会信息化让整个地球安危与共、世界多极化让国家关系兴衰相伴,尤其需要一个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之时,正需要再次开启丝绸之路开放包相似文档补共赢的古老智慧。激活 路精神这一人类共同体。
点赞 (0)
回复